時間匆匆,轉眼來到1962年。
元旦,港府為了規范地產商的開發,頒布了《1962年建筑(計劃)(修正)(第二)條例》,新條例比舊條例在樓宇建筑面積方面更加嚴格,估計新條例實施后,銷售面積要縮水20%左右。
為了消解地產商的不滿,新條例的執行有個緩沖期,容許到1966年1月1日才正式實施。
一時間,香港各大地產商紛紛準備投入大建設當中,爭分奪秒開發賣樓的“黃金時間”。
與此同時。
在元旦節這一天,備受香港商界和市民關注的‘長江廣場’正式開業。
當天,包括港督柏立基在內的香港名流富商,以及海外的政客名人,也紛紛受邀前來參加這個開業典禮。
長江廣場是一個綜合商業廣場,包括一幢36層的寫字樓大廈——保利大廈,以及一幢28層的綜合性商業大廈。
其中28層的綜合性商業大廈,包含‘長江廣場’面積達2萬余方尺,共有5層平臺;其中兩層是地庫,全部平臺單位均辟作精品店和風格各異的飲食店,廣場中央可舉辦各項表演——時裝表演、音樂會及展覽等,四周設有咖啡廊、茶座、上蓋蓋有可透光的玻璃纖維,是中區的,乃至香港的惟一高級購物娛樂場所;上面25層則是寫字樓大廈。
其中36層的寫字樓大廈,又與28層長江廣場相連,底部也作為商業購物中心的部分,其它做為寫字樓部分;該大廈最大的特色是其疏格式的外墻結構,窗門深深凹入,利用大廈的結構遮陰窗門,材料則采用鋁質窗框和有色玻璃,以減少室內所受熱量。
兩座大廈為香港提供60多萬平方尺的寫字樓,可謂規模龐大。
而且陳光良充分考慮到未來,所以兩座大廈的用料,都是高檔材料,未來也無需拆卸;最多也就是重新裝修,做到永久性建筑的效果。
在現場,怡和大班老約翰凱瑟克看著陳光良在名流貴族之間談笑風生,也感到一種無力感——雙方在香港多個地方競爭,包括地產、航運、貿易等。
甚至,這個長江廣場是插入怡和洋行旗下的置地心臟的一把利刃,置地不再是中環的絕對霸主;陳光良家族在中環擁有的貴重物業,絲毫不亞于置地。
“凱瑟克爵士,你覺得長江廣場怎么樣”陳光良舉著酒杯,來到老約翰面前。
他倒不是挑釁,不會那么幼稚。
只是他聽說九龍倉得到港府的資助,準備開發海運大廈,雙方一南一北的購物中心,展開對決。
“很好!陳先生不愧是地產大亨,投資這樣的規模的商業地產,成為香港地標性建筑。”老約翰言不由衷的說道。
雙方的競爭,又何止是置地和長實的競爭,還有九龍倉和長實的競爭。
陳光良投資了紅磡隧道,一旦投入使用,香港島和九龍的商業將更加緊密聯系,雙方便是展開更直接的競爭;更何況,陳光良還在推動貨柜碼頭的競爭,這是和九龍倉的競爭。
“哈哈,聽說海運大廈的規模更大,這一南一北的商業購物中心建立,是香港繁榮的標志。”
“多謝”
不管如何競爭,大家還保持著客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