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朝之后,趙煦跟著兩宮回到保慈宮。
太皇太后就見著趙煦手里,拿著一張中書特制的中綾紙,這種紙只有一個用途——用來寫官員的告身。
一般來說,每個官員的告身,都由七張中綾紙組成。
其中最重要的一張紙,會寫上其差遣、除授官職的日期、除授人以及簽押人(如選人改京官則還要寫上五個舉主的官職、名字、時間)。
顯然,趙煦手上拿著的就是一張這樣的紙。
“官家怎帶了一張官員的告身紙回來了?”太皇太后微笑著問道。
向太后也好奇的看過來。
趙煦將手里拿著的紙放到兩宮面前,道:“孫兒無聊,便嘗試著學著中書的格式,模仿了一下告身的文書……”
“哦……”向太后笑起來,拿著那張紙,看了看。
然后,她就知道,這是一個名叫游師雄的小官的告身。
他上一個差遣,還是環慶路經略使趙卨征辟的環慶路經略判官。
寄祿官也不過是一個通直郎而已。
年紀的話,也有些大了,都已經四十八歲了!
四十八歲的朝請郎,光靠磨勘,這輩子都沒有希望升待制。
而文臣不到待制級別,基本上不可能有機會御前奏事。
所以,她也就沒放在心上,甚至抱著欣賞的態度,看起了趙煦在這張告身上寫的文字。
趙煦的字是很好認的。
因為他總是用館閣楷書,寫的端端正正,但字跡很淺。
“娘娘,六哥的字,越發的好了!”向太后看完就和太皇太后道:“便連這中書省的公文格式,也是寫的極好!”
太皇太后接過來,看了看中綾紙上那最后的一段文字。
也忍不住點頭,格式上確實是無可挑剔的!
然后她便微笑著輕聲念起來:“告:通直郎、環慶路經略判官游師雄,權發遣熙河蘭會路公事,兼知熙州!”
趙煦接下來寫的字,更是讓太皇太后忍俊不禁的笑了一聲:“朕敕,轉中書侍郎張璪,文到奉行!”
向太后也跟著笑起來。
兩宮笑完,就都意識到了一個同樣的問題。
這告身怎么辦?
向太后拉著趙煦的手,問道:“六哥怎忽然想起,要給官員寫告身了?”
趙煦答道:“兒只是好奇……而且……看這個游師雄的告身履歷,覺得還不錯,就想著寫寫玩玩……”
兩宮互相看了看彼此。
然后,向太后就和趙煦道:“六哥以后,可不能隨意再在官員的告身上隨便寫字了!”
“須知,天子不可有戲言,何況是落于紙上的除授文字!”
趙煦點點頭,乖巧的說道:“母后,兒記住了!”
向太后回頭和太皇太后道:“娘娘,六哥是天子,君無戲言,何況落到了告身上的文字?”
“不如,便依六哥所批,將這游官兒,任命為熙州知州如何?”
太皇太后拿著手里的告身,仔細看了看,發現這個官兒,履歷很豐富,而且是從選海里殺出來的!
這種人,沒有簡單的!
大宋天下選人數以萬計!
但每年,不過二三十人可以從選海超脫出來!
這些人,若是年紀還算年輕的話,基本都能做出一番事業。
最著名的就是仁廟時代的范文正公了!
于是,也沒有意見,點頭說道:“就依太后的吧!”
兩宮于是命人將這張告身送去了中書省,交到趙煦批示的張璪手里,讓他照著趙煦的意思簽押、存檔,然后讓中書舍人寫好具官除授詔書,以完成這次天子的特旨除授程序!
注:北宋選人升到三京判官、節度觀察推官這個所謂的幕職官的頂點時,就有礙止法禁止他繼續磨勘升遷,需要集齊五個舉主的舉薦狀或者得到皇帝特旨,才可以改官,改官后就是京官,京官升朝官需要特旨,朝官升待制也是一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