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許他在《汴京新報》的印刷地,使用這個名字。
這叫童貫頗為遺憾。
……
司馬光在眾人簇擁下,步入那個數個月前就已經租下來的官廨之中。
下人們開始忙活起來,司馬光則和其他人,坐到了院子里。
趁著范純仁帶人去煮茶的空當,司馬光,拿起了那張花了五個銅錢買到的《汴京新報》。
司馬光看著上面的版面,慢慢點頭,說道:“此小報倒是有趣!”
“不僅涵蓋了天下之事,登載朝廷邸報,還有點評……”
“這點評雖然粗俗,卻是易懂……”
他不說還好,一說其他人就嘆息起來。
特別是劉摯等人,一副愁眉苦臉的神色。
這就讓司馬光好奇了起來,問道:“莘老……緣何如此?”
劉摯拱手道:“司馬公有所不知,這‘汴京新報’如今每日發行數萬份之多……”
“以粗俗語言,寫天下之事……”
“特別是那個所謂的胡飛盤,胡言亂語,常常攪動輿論,鼓動無知愚民……”
這是現在御史臺的御史們,無分新舊,都無比頭疼的事情。
你想啊,一個每天能賣掉幾萬份的小報,輻射人口是多少?
不夸張的說,大半個汴京城都被其影響。
特別是下層的市民、百姓和那些低級官吏們,是最容易被其影響、煽動的。
輿論的主導權,現在不再是御史臺。
而是那些不知道躲在那里的小報印刷工和那個所謂的胡飛盤。
司馬光卻不以為意,搖搖頭,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自仁廟以來,小報就已存在,乃溝通內外,影響大內的必要之物……”
“莘老言之過分了!”
劉摯嘆道:“司馬公,您是有所不知啊……”
“自從這汴京新報出現以來,其他小報,都已經幾乎銷聲匿跡了……”
“如今,汴京內外,都以得一份汴京新報而自傲……”
“長此以往,國家喉舌,不知為誰所控!”
這正是他們擔心的事情。
也是他們恐懼的事情。
發聲的渠道,被一個來歷不明,不知所謂的家伙掌握了。
他現在確實是規規矩矩。
只是用些粗俗語言,講些販夫走卒聽得懂、喜歡聽的事情。
可將來呢?
司馬光聽著,算是明白了,他微微點頭然后問道:“君子士大夫們,為何無人效仿?”
“老夫觀這小報,也沒什么大不了的……”
劉摯答道:“吾等倒是想效仿……奈何沒有這門印刷的技術……”
“聽說,這‘汴京新報’乃是用的專一制造軍器局專門為天子制備的‘活字’……”
“其法至今依然是宮中秘法……只有那汴京新報之人在外使用……”
“所以好多人說,這汴京新報背后,不是姓向就是姓高……那所謂的胡飛盤,恐怕是高家、向家的世仆!”
司馬光聽著,若有所思,然后道:“待老夫入宮,見了陛下,定在陛下御前進言請陛下將活字之術公開……叫天下人皆可用之!”
對此,司馬光有著十足的信心。
因為這些日子來,他不斷上書,天子總會回復,還請教了他許多事情,甚至在一些問題上,采納了他司馬光的建議!
如今,他既入朝,區區小事,陛下自會欣然應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