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記得那個時候,他在京口的瓜州,仰望著頭頂的明月興從中來,于是寫下的那句詩。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輕輕念著然后他又想起了,他當年受先帝之命,拜任執政,主持變法前,寫下的那首詩:“千戶萬戶瞳瞳日,總把新符換舊符……”
此時此刻,他的心情,也在澎湃。
因為,他通過了各種渠道,得知了各種事情。
譬如,蔡卞、陸佃等人告訴他:當朝中有人想提議,將三經新義和字說,從科舉甚至太學中剔除的時候。
來自集英殿經筵上的一句輕飄飄的話,讓所有人噤若寒蟬——禮:父喪,三年不改父之道,謂之孝也!朕躬圣人之道,而矢志不渝!
劉莘老和王彥霖,只是碰了一下,先帝的就配法。
那位官家,就像在道路上,被太平車撞了一樣,立刻倒地不起——是的,在王安石的視角,他是這樣看待劉莘老和王巖叟的遭遇的。
那位官家,雖然做的看似天衣無縫。
但還是留下了痕跡。
此外,呂希哲,每隔一段時間,在寫信和他說經筵上的一些事情。
更讓王安石那堅固的內心,開始出現裂痕。
加上這種種事情,樁樁事情。
最后,由蘇軾的這封信,將他內心的堅冰,完全破碎。
自從喪子之后,就萬念俱灰的心臟,重新跳動了。
當王安石意識到這一點。
他便抬起腳,沿著禪院的回廊,向著已經很久沒有去過的家走去。
當他回到家,很多人都詫異的看著他。
王安石卻是平靜的說道:“蘇子瞻來信,教了老夫幾道菜……”
“老夫打算親自試試!”
說著,他就直接向著廚房走去。
王安石的妻子吳氏,聞訊而來,看著自己的夫君,那個從小就認識,青梅竹馬長大的獾郎,后來的王官人、王學士、王相公,以及今天的王半山。
看著他走入廚房,然后準備開始生火。
吳氏走進去,看著自己的丈夫,問道:“郎君會生火嗎?”
王安石笑了:“請夫人教我!”
吳氏上前擠開他,眼中都有著淚水。
誰都知道,她的丈夫身體不好,應該多吃肉,補補身子。
可他卻執意參禪打坐,執意齋飯素食。
今天,他終于做出了改變!
吳氏不關心這是為什么?
她只知道,她的丈夫的心,又活過來了!
王安石看著妻子的神情,也露出歉意。
“這些年辛苦夫人了!”
他悠悠說道:“往后,獾郎不會再讓夫人擔心!”
他得多活幾年了!
不僅僅是要看司馬光、呂公著的笑話。
他還得活著看到,那位官家,那位少主,到底會做到哪一步?
新法,可不僅僅是他一個人的心血。
有很多很多人都為此付出了一切!
其中,就有他的愛子:王雱!
這些年,王安石心灰意冷,除了喪子之痛和感覺自己已經不受重視了之外。
也有他在民間,看到了新法的一些弊端,深感無力。
但現在,希望出現了。
他要活著,看到希望變成現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