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不就是這個樣子嗎?”他在心中想著:“所有人都有著自己家的稻梁要謀……”
“大宋這個攤子啊……爛透了!”
“哪怕韓絳,也只能勉強裱糊著,勉強粉飾著……”
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客觀現實就是如此。
大宋雖然開國才百余年,但在立國之初,卻帶了一身的毛病。
其中很多毛病,直接就是從中晚唐就已經存在的痼疾。
所以,如今的大宋,其實已經走到了王朝末年。
想要從內部,在現有制度上動手。
結果只能是王安石變法的老路。
得罪天下,得罪整個統治集團。
但放任不管的話,老態龍鐘的王朝,會在腐朽的惡臭中潰爛、死亡。
正常情況下,這樣的大宋是沒救的了。
趙煦唯一能做的就是捂住耳朵,假裝天下太平,讓利士大夫、武臣,再苦一苦百姓。
這樣或許可以讓王朝延壽個幾十年。
好在,他在現代留過學。
所以,有個模版可以學習——大缺大德的帶英。
想著帶英的大缺大德,趙煦產生了見賢思齊的思想。
那確實是救大宋的道路!
也是他能想到的唯一的解法——只要把大宋的問題,丟給別人。
讓別人來承擔大宋國內矛盾。
自然天下太平,國家興盛。
同時,也能有足夠的利益,收買和拉攏國內的不同階級。
讓士大夫滿意,讓武臣勛貴舒服,甚至能讓平民也分到一些湯湯水水。
所以啊……
趙煦在進入夢鄉前,腦子里最后一個念頭是:“朕的宰執們,應該都是聰明人!”
“他們應該能懂朕的意思!”
最起碼,韓絳和呂公著,應該能懂。
……
午后的都堂,很是清閑。
兩府今日輪值的兩位執政李常和安燾,都在各自的令廳里煮起了青梅酒,愜意的品嘗了起來。
但,很快的,他們就聽到了風聲。
“今天早上,皇帝殿邸候馮景,帶人去吏部官告院查了一些東西……”
“然后,甘泉縣君在福寧殿東閤,為官家吟誦了杜工部的《同諸公登慈恩塔》?”
兩位執政聽完宮里面的消息。
一切愜意,所有快活,頓時消失的干干凈凈,后背立刻涼梭梭的。
為什么?
因為杜工部的這首《同諸公登慈恩塔》,最有名的一句是:君看隨陽雁,各有稻粱謀。
結合今天官家身邊的人,跑去官告院查了一些東西這個事實。
兩位執政,如何不知道,這是官家在指桑罵槐!
怎么辦?
安燾也好,李常也罷,都緊張了起來。
因為,誰都知道,當今官家記性好,喜歡記仇。
得罪了他的文臣武臣勛貴,迄今沒有一個能有好下場的。
很多人甚至已經被那位玩到了家破人亡——比如說張之諫,也比如說張吉。
所以,上次的李雍案,好幾個執政在都堂和兩位宰相發生了沖突。
盡管他們是在演戲——但這也證明了,大家是真的怕,怕那位日后拉清單,把仇記在了他們子孫頭上。
若是那樣,大家伙有一個算一個,就等著百年后連香火都沒得吃吧。
李常也好,安燾也罷,一想到這個,就坐立不安。
于是,兩人打破了都堂東西兩府執政非宰相召集不得私自會面的規矩。
他們不約而同走出各自的令廳,到了都堂外。
兩人在都堂外,隔著壁照,對視了一眼,都看出了彼此的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