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放在哪里?趙煦是有自己的主見的。
雖然在一開始,肯定得將大部分資金用在國子監、太學。
但這里面也存在著,渾水摸魚的空間和掛羊頭賣狗肉的可能性。
“這筆錢,朕估算,應該起碼有三百萬貫!”
“足可在太學、武學、算學興建數十個學舍,建立上千個齋舍,給數以百計的師生,提供獎學金支持!”
“此外,應該還能剩余不少資金……”
“朕打算,將之用于在太學、國子監里,支持一些游學一類的課外項目……”
“讓太學生們,也能如當年的安定先生、濂溪先生、橫渠先生門下的學生一般,游歷天下,與天下名士、大儒交流、切磋!”
趙煦說著,就摩挲著雙手,一臉真誠與向往。
左右官員,特別是經筵官們聽著,紛紛俯首而拜:“陛下圣明!”
趙煦微笑著,享受著群臣的恭賀。
然后,他就看向呂大防,道:“呂卿!”
“臣在!”
“朕聽說,卿弟呂大臨,曾在橫渠先生、明道先生以及程講書門下求學?”
“確如陛下所知……”呂大防抬起頭來,不太懂趙煦的意思。
“朕想將令弟招入京師,至太學之中,擔任博士,不知愛卿以為可行否?”趙煦微笑著問道。
“陛下厚愛,乃臣弟之幸也。”呂大防躬身再拜。
雖然不知道,官家為什么想要將他那個天天沉迷于金石學的弟弟招入京城,還要除為太學博士。
但,呂大防知道,這是他弟弟為數不多的機會——呂大臨,當年因為橫渠先生的行狀一事,而備受橫渠門下指斥,從此就郁郁了。
開始沉迷于金石學這種在外人眼中玩物喪志的東西,整個人也變得頹廢起來。
在他看來,若呂大臨入京,進了太學,多少能改變一點他的生活狀態。
最起碼可以讓他積極一些。
卻不知,趙煦就是看準了呂大臨在金石學上的造詣和研究,才要將其招入京城,送到太學的。
讓呂大臨去太學,并不是讓他去教導太學生們文章經義的。
而是讓他去做一條鯰魚。
把太學的水攪渾一點——別整天抱著一千多年前的那些經義研究了,咱們來研究一點更古老的東西吧。
比如說,商周青銅器上的銘文!
一旦太學生們開始研究青銅器的銘文,他們的興趣愛好,也就隨之擴展開來了。
太學之中,順勢建立各種興趣愛好的社團也就順理成章了。
而太學生們,一旦有了各種各樣的興趣愛好。
那他們中,出現酈道元、徐霞客、沈括的概率也就多了。
同時,混亂的太學,也將給趙煦提供一個介入的機會——到時候,他也差不多該親政了。
親政后,自然要完全掌握太學、武學、算學這些培養人才的中央學府。
一直在旁邊觀察著的呂希哲卻在這個時候,想起了一個事情,忍不住問道:“陛下,所得錢款,三百萬貫供兩宮,三百萬貫用于興學……靖安坊所剩之錢,不過七十五萬貫了……”
“會不會不夠?”
趙煦笑起來。
“怎么會不夠?別說建一期這兩百二十五套宅子,便是二期三百套宅子的資金,都是綽綽有余了!”
哪怕,汴京的工錢高——基本上,一個青壯每天工錢都是百錢起跳,有技術的泥瓦匠、木匠兩百錢都不止。
可,房子這種東西,在任何時候,建設成本都是最低的。
戶部的章衡,早就給趙煦算過賬了。
七十五萬貫的資金,足夠完成靖安坊的一期工程,以及全部的園林、綠化和學校的建設需要了。
“還有二期?”所有人都是吃了一驚。
“二期有三百套?”
“既有了二期,那會不會有三期、四期?”很多人都在心中想著。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