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素來有什么說什么。
連官家的決策,也敢公開評論。
自然,他不會是那種口蜜腹劍之人。
所以,他確實已經放下當年的事情!
于是,沈括上前拱手道:“子瞻風采,卻是更勝當年!”
蘇軾哈哈一笑,道:“怪只怪,登州魚太過美味。”
“存中兄,若不嫌棄,某明日送上幾斤登州上好的魚干……”
“如此……”沈括拱手拜謝:“多謝子瞻!”
蘇頌在旁邊,微笑著看著這一切,無比欣慰。
“可惜張邃明去了真定……”他在心中想著:“不然今日就可上演兩段佳話了。”
還有什么比一笑泯恩仇,更能彰顯蘇軾的胸懷的事情嗎?
而蘇軾要在官場上走的更遠,就必須向人們表露自己的胸襟,確實容得下人。
不然,誰敢讓一個睚眥必報之人,登上高位?
那會人人自危的。
……
“蘇公果然是朕的股肱,社稷之臣啊!”趙煦聽了石得一匯報的事情后,就忍不住感慨。
蘇頌對他來說,真的是完美的臣子典范!
需要他做事,他就會埋頭去做事,不計較個人得失——去年趙煦拜其為開封府縣鎮諸公事。
盡管趙煦給了他無數補償,還在名頭和政策上,盡可能的給其優待。
但,大宋的體制下,若換其他資歷像蘇頌這樣的大臣,碰到這種帶著貶官性質的任命——哪怕皇帝親自下場請求。
十之八九,也是屁股一扭,一句話就打發掉了:此豈國朝善待儒臣之制?請恕臣不奉詔。
但蘇頌就是肯接受。
真正做到了,將自己視作大宋的一塊磚,皇帝讓他去那里他就去那里。
不僅僅沒有任何怨言反而是全心全意的做事。
在其梳理下,開封府諸縣、鎮,一切都是井井有條。
韓絳要辦的事情,也都是在蘇頌的支持下才最終落實下去的。
關鍵,蘇頌做了這么多事情。
卻始終是兩袖清風,其無論在開封府,還是在翰林院,都是不沾片文。
連合法的用來給官員宴客、招待的公使錢,他也沒有動過一文。
在現在的朝堂上,能做到這些的人,除了中司(傅堯俞)外,就剩下蘇頌了。
更不要說,如今,蘇頌更是主動的出手,做為中人,協調、消弭蘇軾、沈括的恩怨。
這可省卻了趙煦無數功夫!
于是,即使是趙煦,現在也怪不好意思,甚至有了愧疚的心理。
“司馬光去世,張璪出知。”
“都堂之上,如今缺了兩位執政。”趙煦對石得一道:“都知啊,我覺得蘇公足可堪執政之選。”
石得一哪里敢接這種話?立刻低頭,看著腳下的石板。
趙煦也不管這個,只自顧自的道:“都知說得對。”
“像蘇頌這樣的社稷老臣,國家股肱,若都不能拜任執政,當一任宰相……”
“天下人恐怕都不會服氣!”
趙煦毫不猶豫的,代表了天下人,給這個事情下了定論。
石得一則只能躬著身子,他有點后悔今天來匯報了。
可他能怎么辦呢?
(本章完)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