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粹是為了百(家)姓(人)謀福利!
但實際上,他已大賺特賺。
京中石炭一稱售價六十,但石炭腳販在炭場批發,一直都是五十錢左右一稱。
而趙煦如今拿著蜂窩煤,賣給腳販子,卻是六個一組,一組十二文。
一稱石炭,經過加工,最少可以得七十個炭球,也就是十二組,價值一百四十四文,較之過去增殖了接近29倍。
而天馬坊這里的炭球制造工坊,是趙煦指示沈括,學習綾錦院的先進經驗建立起來的。
采用計件工資制度!
每做六個炭球,就給一文工錢,平均每個雇工,如今每天大概可以做一千到一千五百個炭球,也就是每天工錢可以到手一百七十文到兩百五十文。
屬于是汴京勞動力價格的中上水平。
不過,他們得完成從洗煤、篩煤、和泥、制造到晾干,最后入庫的全部工作,所以實際上并不能每天都拿到這個數。
他們唯一的福利,就是炭場包兩餐,每個月發兩斤登州魚干。
此外還有個隱藏福利——他們算是專一制造軍器局的雇工。
四舍五入,屬于趙煦這個皇帝的雇工。
一般汴京的地痞流氓是不敢招惹他們和他們的家人的。
對趙煦來說這點人工成本微不足道。
唯一的投入,也就是需要給這些工人提供原料和生產資料。
但這些東西,本來就是他的。
像石炭,就堆在這里。
也就是制造炭球用的鐵模現在很貴很貴!
屬于標準的高科技產品——每一個都是專一制造軍器局內的大匠,精心制造而成。
不要看,這鐵模結構簡單。
但,想要造出來,可不容易!
光是為了讓鐵模成型,就需要用到范鑄法。然后,由匠人細細打磨內壁,使其內壁光滑。
這需要的時間和精力,是現代人無法想象的。
其他組件的制造,也不簡單。
所以,每一個鐵模的造價都很高!
起碼一百七十貫以上!
但也正是因此,這反而可以筑起技術壁壘。
于是,在短期內,趙煦得以手握一個壟斷暴利行業!
壟斷鐵模,也就壟斷了炭球。
而炭球的利潤,可比食鹽還要高!
而這取暖、做飯又和鹽一樣是必需品!
尤其是冬天,再窮的人,也離不開廉價的石炭!
而趙煦開發的蜂窩煤技術,無論是經濟性還是持久性、燃燒效率上,都遠超汴京人過去傳統的石炭取暖。
不夸張的說,每年靠著官營炭球,賺上數十萬貫,輕輕松松。
結束了在天馬坊的視察,趙煦在群臣簇擁下,回到開封府,在這里聽取了蔡京有關汴京近來的工作匯報,并象征性的決斷了幾個案件——這些案子,自然都是蔡京等人精心挑選出來的。
都是那種可以充分發揮他這個官家,仁厚、愛民以及關愛百姓的特點的案子。
做完這些事情,趙煦就在燕辰的護衛下,乘上御攆,結束了今天的視察,返回皇城。
(本章完)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