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又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
在大宋,罷免宰執是稀松平常的。
像趙煦這樣,一直努力確保都堂格局穩定,減少動蕩的皇帝,在大宋歷史上還沒有出現過。
……
呂公著矗立于內東門下。
他的心情是忐忑、緊張的。
因為,今天是大考。
他知道的!
從昨日在太府寺內了解到了那些秘密,看到了在京諸司的賬冊后,他就明白了這一點。
這是一次測試。
有關忠誠,有關順服的測試。
他微微吁出一口氣,想起了昨天在太府寺內,在劉惟簡見證下,所核算的諸司收支賬目明細。
通過核驗諸司賬目明細,呂公著能夠很清楚的看到一個事實。
那就是——所有依祖宗舊法,依舊在運營的在京場坊。
基本全部是虧本的。
虧的最厲害的,莫過于汴京常平倉。
不止是戶部得撥錢補貼,封樁庫每年也需要拿出上百萬貫來補貼常平倉的糴本。
只有這樣,才能穩定糧價,才能讓汴京人吃上一百錢一斗的稻米。
而與之相對的,在元豐八年的時候,三炭場全年虧損達到了三十八萬貫之巨。
這是因為三炭場,同樣肩負著平抑汴京燃料價格,補貼石炭的使命。
汴京六十文一稱的炭價,從熙寧至今就沒有變過!
而三炭場的炭價,一稱不過五十,和在石炭產地的價格幾乎一樣!
換而言之,這些石炭朝廷不僅僅是自費收購,還自費運汴京,然后按照產地價格批發給京中腳販。
不虧才怪!
但,這一情況在去年下半年開始逆轉。
尤其是九月份后,三炭場開始扭虧為盈。
入冬后,更是大賺特賺!
一個冬天下來,居然成功的逆轉了虧損,還略微盈余了一萬多貫!
偏生,汴京的百姓,還沒有任何怨言。
至少,呂公著沒有聽過。
這是怎么做到的?
劉惟簡說,乃是"主上經營有道,圣哲布德,于是,百姓得利,朝廷獲益。"。
繼續追問才問出來,卻是三炭場從九月開始,不再直接賣炭與腳商。
而是開始售其"蜂窩煤"。
三炭場靠著蜂窩煤,一個冬天就賺了三十萬貫,直接將上半年的虧損填平,還實現了盈利。
老實說,呂公著在知道這個事情后是震驚的。
因為他之前從未聽說過什么蜂窩煤。
這也正常——大宋富貴人家取暖,用的都是木炭。
而待制以上的重臣之家,直接用的就是朝廷發的上等木炭!
像是宰執級別,每個月可以領到一千兩百束的柴薪和兩百稱(一千兩百宋斤)的木炭【嘉佑祿令規定】。
在這樣的情況下,自然,這些高高在上的大人物,根本不會關心民間的燃料情況。
同樣的事情,發生在綾錦院。
而且,綾錦院的變化,超出了呂公著的預料之外。
自從綾錦院被撲買后,朝廷直接甩掉了一個財政上的包袱,光是這一點,每年節省的支出就達到了二十幾萬貫!
不止如此,通過退贓、退賠,綾錦院挽回了十幾萬貫的損失。
但,這些和正旦后,綾錦院的布鋪的銷售火爆情況相比,就太遜色了。
在不過一個月內,綾錦院就賣出去了兩萬多匹棉布,十幾萬匹的其他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