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任宰執,是為了讓宰執去做事。
要做事就要用人!
所以,得要讓這些人,有一個自己的基本班底,以便他們更好的為趙煦的歲月靜好,負重前行。
像韓絳拜相,其令廳之中,就充斥了大量韓家舊人以及他從河南帶過來的幕僚。
呂公著繼任,用的就是都是其父兄以及他當初在京時得力的下屬。
不過,韓、呂兩人,都是世代簪纓之家。
所以,隨便揮揮手,就能找到一大群志同道合,愿意聽他們安排,甘愿為之奮斗的人。
像蒲宗孟這樣祖祖輩輩,還是第一次拜相的大臣,在這個事情上,就多少有些困難了。
這也算是他拜相后的第一重門檻吧!
若選人用人不當,被人抓住了雞腳,他的政敵絕對會拿著大做文章,以此影響其威信,甚至可能迫使其辭相!
趙煦拿起蒲宗孟的札子,看了一下,就瞇起了眼睛。
因為,蒲宗孟上報的這些人,趙煦都有些印象。
全部是在過去兩年的元祐新政中靠邊站的官員。
很多都有市易務、堤岸司任職的履歷。
這很正常。
蒲宗孟能選擇的,也就是元豐六年他被罷出知前熟悉的官署里的人。
而這些人中,與他立場相近,同時也能聽他指揮,跟著他走的,也就是市易務、堤岸司里的官員。
但,蒲宗孟很小心,給這些人安排都是些位卑、職低,但能在一些關鍵環節發揮作用的職位。
而那些職階比較高的清貴要職,他卻請求任命了一些有著太學背景的人。
比如說,尚書省中,素來被視為宰相秘書、大總管的尚書省右司郎中一職,他就請求任命太學博士何執中。
另外比較有意思的是,蒲宗孟還請求,從太學中選拔‘數位德行皆備,才識有為之士,充尚書省習學公事’。
這樣做的理由是‘夫太學者,為國儲才之地,太學生在校,學圣人之經義,貫通五經,而往往缺其材干……孔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臣萬死進言,乞用太學生入尚書省觀政,以通政務!’。
趙煦看完,就笑了起來。
“看來,蒲相公與陸先生,已經勾連在一起了!”
蒲宗孟與陸佃在端午節,密談了整整一天的事情,趙煦當然早就通過石得一知悉了。
正好,趙煦也想放一批太學生,進入都堂以及六部實習。
當然,制度建設是必須做好的。
不然的話,以大宋朝的情況,這個制度遲早淪為衙內們鍍金的專屬途徑。
同時,也不能設計的太過死板。
不然,進來的全部是書呆子。
想了想,趙煦就在札子上批示:可,請蒲相公設立條貫,制定成法,朕將親覽之!
然后,就將這札子遞給了旁邊的馮景,然后與馮景囑咐道:“馮景啊,汝去都堂,知會蒲相公!”
“所選太學生,宜當通算術,知刑律,明地理……”
“請蒲相公據此設計條貫、成法,然后報與朕知!”
“諾!”馮景恭身領命。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