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要攔著他們種,他們就會弄死誰!
三人說話間,龐大的隊伍,就已經抵達了,位于新鄭門外的禁軍軍營。
在軍營前,朝廷派來迎接他們的使者,已經在等待了。
遠遠的,三人都看到了,持著詔書,穿著紫色公服的內臣身影。
而在那內臣身后,是一輛又一輛,滿載著財帛的太平車。
自晚唐以來的傳統就是——無論大軍開拔,還是凱旋/回朝,都是要發賞的。
不發賞,士氣就會直接崩掉!
甚至可能鬧出兵變來——朝廷不給大軍發賞,大軍就會用刀子自己去取賞!
這一點,哪怕到了今天也是一樣。
譬如元豐八年,新君登基的時候,大賞天下諸軍,結果德州的地方官,不知道腦子是怎么想的,居然克扣了朝廷給大頭兵們的賞賜。
然后……
然后就兵變了!
幾百名鬧餉的大頭兵,直接打進了州衙。
你不給是吧
爺爺我自來取!
德州州衙上下,看到大頭兵們來勢洶洶,一個個嚇得兩股瑟瑟,知州直接跑路,也是虧得德州通判是個能任事的,在聽說了兵變后,臨危不亂,坐在大堂,直面鬧餉的士卒,直接震懾住了他們。
然后命人打開府庫,發下了被克扣的賞賜,大頭兵們這才滿意而去。
世風如此,自然的,這次熙河諸將回朝述職/覲見。
朝廷也是下了血本!
戶部直接拿出了壓箱底的財帛,兩宮也都下詔,從封樁庫內取出了大批財帛,用作賞賜。
在這一點上,大宋朝的統治階級,心里面是很有逼數的。
再窮不能窮軍隊!
再省不能省賞賜!
因為,歷史上大宋在賞賜方面是吃過大虧的——雍熙北伐。
果然,回京的熙河軍士們,無論漢蕃,在看到了那一輛一輛裝滿了財帛的太平車后,頓時集體高呼萬歲,原本長途跋涉帶來的身心疲憊,在賞賜面前,消失的干干凈凈。
趙卨看著這個情況,也是苦笑著搖搖頭。
但,這就是宋軍!
準確的說,是中唐以后的中原軍人。
賞賜豐厚,士氣爆棚,賞賜及時,三軍振奮,賞賜不足,士氣低落,不給賞賜,刀口向內……甚至直接將節帥/皇帝拉下馬!
數百年來,軍隊的這個風氣,從未變過。
……
“敕趙卨:卿翰屏西服,威懷種羌,嚴兵盛秋,獲彼匪丑,特遣勞問,以示寵頒!”
“敕高公紀:卿御侮邊庭,馳神魏闕,會嘉辰之獻壽,納貢篚以效珍,載省忠勤,良聲嘉勉!”
“敕向宗回……”
宣讀敕書的內臣,逐一的念誦著一位位文武大臣的名諱,并向他們宣讀著,天子頒下的慰勉敕書。
一時間,整個軍營內外,都是敕書之聲。
人人有份!
哪怕是阿里骨之子,邦彪篯也有一份慰勉敕書。
被叫到名諱之人,自是誠惶誠恐上前跪聽慰勉敕書。
聽完了,還能領到一份宮中賜下的慰勉禮。
都是些很簡單的東西,一餅茶葉,一件銀器。
賜物雖少,但意義重大。
特別是熙河的蕃官、蕃將們,他們聽完敕書,都是流淚不止,不停的向著皇城方向扣頭。
無他!
這次的慰勉宣敕,沒有分開漢、蕃。
在用詞上,也沒有強調其乃蕃官、蕃將,而是和漢臣一樣,直呼其名,一視同仁。
所賜銀器、茶餅,也都是按照應有的本官賜下。
這太不容易了!
自王韶開邊,不對……應該是大宋立國以來,蕃官、蕃將們第一次沒有被區別對待。這說明了什么
趙官家將他們當成了自己人!
他們也有機會,能和漢人武臣一樣,在立下足夠功勛后,到這汴京城來喝茶享福。
乃至于,子孫可與皇室聯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