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所有人都跪下來后,趙煦才不緊不慢的擺擺手:“卿等都起來吧!”
“朕所為,不過是在效圣人之道,遵皇考教誨而已!”
“微末之功,何談告廟禱圣”
告廟禱圣,可是大錢的!
因為,需要賞賜天下州郡官員,同時還得給皇城司上下封賞。
道理很簡單——就算民間尋常地主家,出了喜事,尚且要辦個流水宴,讓租佃自家土地的客戶們沾些葷腥,何況是趙官家
趙煦可不上這個當!
但他能謙虛,大臣們不行。
因為,這是實打實的政績!
現在的汴京城,和元豐八年相比,簡直是翻天地覆一般的變化!
街道上,再也沒有污水橫流、屎尿遍地,擁堵嚴重的亂象。
曾經,隨處可見無法無天的地痞無賴潑皮,日漸稀少。
治安情況,雖不至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但光天化日下,就入室搶劫、擄人的惡性案件的案發率,一直在下降。
最重要的是——趙煦解決了汴京城的兩個大問題。
孤兒和沒有子女依靠的老弱殘疾人口的生活問題。
孤兒們,都變成了報童,成了趙官家的孤兒。
那些六十歲以上的老人或者殘疾人、一個人養家的婦孺,只要有一定勞動能力,都能在街道司,找到一份打掃街道,運送垃圾、糞便的工作。
雖然收入非常微薄——平均一個月一貫的薪水,在汴京城,只能買五斗米(汴京米價斗米一百二十錢)。
勉強只能夠填飽自己的肚子,做到餓不死。
此外,按照制度,這些無依無靠的孤寡老人死后,街道司是要收埋的。
正好,趙官家們,在汴京城及其周圍建有大量寺廟道觀。
這些寺廟道觀一直都是趙官家們,安葬禁軍中的剩軍們以及在宮中終老的內臣、宮女的地方。
如今讓他們額外再承擔些,安葬孤寡老人的任務,自然不是問題。
于是,儒生們赫然發現,理想已照進現實!
圣人們曾經所追尋的理想,似乎正在變成現實。
老有所終,幼有所養,壯有所用,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
盡管,這只是局限在汴京城一地的現象。
可這依然架不住,儒生們不斷的顱內高潮。
這也是趙煦的政策,能夠穩步推進的原因之一。
儒生們不是傻子。
他們是有眼睛,有耳朵,會思考,也會活動的人。
好多事情,他們能不知道,趙煦是在離經叛道嗎
但是……
眼下的現實,卻使得這些人,不得不給趙煦辯護。
像是程頤,就一直捏著鼻子,給趙煦背書。
一些道學先生不理解,他就帶著他們,走街串巷,去接觸那些在街道司有了工作的老弱孤寡,去看福田院里接受救助的難民,去看被汴京新報、汴京義報,養活的孤兒們。
然后,就可以用一句‘聽其言而觀其行,圣人之教也,今官家仁圣,心懷萬民,無可指摘’來收尾。
道學先生們即使再不滿,在這樣的現實面前,也只能憋著。
所以啊,盡管趙煦一再婉拒,把功勞全部推給圣人和‘皇考教誨’,把自己放到一個‘微不足道的執行者’身上。
但,群臣卻是再三懇請,趙煦無奈之下,只好道:“卿等實在是太為難朕了!”
“朕不過是以皇考教誨,用圣人之道行事而已……”
“朕不敢居功啊!”
“卿等應該贊頌皇考才是!”
群臣這才轉移了目標,紛紛懇請趙煦,給大宋英文烈武圣孝皇帝加尊號!
而且不能只加兩個字,得加四個字,才配得上先帝的功德!
趙煦聽著,抬了抬眼皮子。
得!
還是得錢!
但,好在給先帝進尊號,比去太廟禱告,然后布告天下要劃算的多。
所以,他也就答應了下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