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也能有高僧!
高泰升如何不喜?
對于大宋也就更加親近了。
于是高泰升順勢提出了,乞購大宋甲械的要求。
對此,趙煦依然是欣然允諾,一口氣就答應了,高泰升求購神臂弓五百副,皮甲一千副,其他弓弩一千副的要求。
而且價格非常低廉,幾乎就是成本價供給!
此外,趙煦還同意,以后大理國每年都可以從大宋直接購買相應數量的甲械,而無須朝廷批準。
這就是拱火了。
讓大理兵鋒向緬甸、老撾或者別的什么地方打過去。
無所謂大理人打誰,也不管他們能打到那里去?
只要打過去,有些進展就行了。
這就是趙煦在現代留學后,所形成的與他上上輩子,最大的不同了。
在現在的趙煦眼中,大理也好,大遼也罷。
都是中國!
都是諸夏!
盡管,他們現在都不是大宋王朝的一部分。
甚至可能是大宋的敵人!
可這有什么關系?
再怎么樣百年后,兩百年后,終將歸于一統!
這是中國歷史的必然性。
自董仲舒以來的這千年,一直如此,千年后也是如此!
區別不過是誰統一誰而已。
所以,遼國開疆拓土就是大宋開疆拓土,大理開疆拓土同樣是大宋開疆拓土。
高泰升得了這樣的條件,喜的連連叩首,直呼天子圣明,大理愿永為大宋臣妾,子子孫孫,代代朝貢。
趙煦于是順勢下詔,冊封大理國國王段正明為紫金光祿大夫、檢校司空、云南節度使、上柱國、大理國國王,并賜給金印,正式接納大理進入大宋宗藩體系,允許其三年一朝汴京。
接著,趙煦再次下詔,冊封大理國布燮(宰相)高升泰為檢校太尉、開府儀同三司、云南觀察使、持節都督云南諸軍事、上護軍、御賜銀魚袋,并封為云南候,食邑三千三百戶,食實封一千兩百戶。
同時追贈高升泰的父祖三代,皆為太尉、云南觀察使、持節都督云南諸軍事。
這對高泰升而言,簡直就是天降的福音!
無他!
自大宋立國,太祖玉斧劈開大渡河之后,偏居西南的大理和大宋之間的關系,就和唐時顛倒了過來——大宋不再承認和接納大理是自己的藩國了!
對新生的大理而言,這是天塌了!
無他,在中古的東亞,被開除出中國的宗藩體系,約等于被開除出人籍。
所以,大理國上下心急如焚,時不時就要遣使入貢,攜帶大量財貨和珍寶,請求重新加入中國的宗藩體系。
譬如仁廟寶元元年,大理遣使入朝,乞冊封。
大宋朝廷對此的答復是——現在‘燕土未平、河流屢決’,又有‘多稼之陽,毀于水潦’。
實在不是冊封貴國,接納貴國的時機啊。
請貴國等到我朝‘治平之時’,再來求封吧。
等到熙寧九年,高氏徹底掌握大理國的權力,權臣高升泰,于是再次遣使入貢,并以‘金裝碧王于山、氈廚、刀劍、犀皮甲鞍轡’等,企圖賄賂有司,重新回到諸夏文明圈。
但,大宋方面依舊是十動然拒。
即使是上次,高泰明入朝,大理國也沒有得到大宋的正式冊封。
本來,高泰升都沒有得到冊封的預期,只是順口說了一句‘愿乞世世代代,永為臣妾,子子孫孫,入貢不絕’。
誰知道,就是這么一句話,大宋就改變了態度,直接下詔冊封了。
幸福來的實在太忽然,以至于高泰升陛辭之后,帶著朝廷所賜給的金印、官印和詔書,踏上回國的旅程的時候,整個人還是恍恍惚惚,宛如做夢一般。
百多年來,大理國一直渴望的,重新加入中國宗藩體系,成為文明國家的努力,就這么成了?
這定是佛陀顯靈,菩薩保佑的緣故吧?!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