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7章禮部試(3)
“奉圣旨,準牒敕:今年科舉第一場,乃試之以本經!”
“本經者,《易》、《書》、《詩》、《春秋》、《禮記》也!”
“禮部用元祐三年二月乙酉詔:祖宗之制,詳略皆得,先帝之法,善之又善,朕當從之!”
“乃依熙寧二年詔書,制五經題各二!”
“諸生可自選所治本經,答其出題!”
“所答題目,可參用《字說》、《三經新義》、古今典故、注疏或己之所見、所聞、所感,文字當以館閣楷書!”
這是都堂宰執們,最后互相妥協出來的方案。
新黨繼續保留了《字說》、《三經新義》的官方指定科舉參考書目的地位。
而舊黨則將自家的學派思想經典,也塞了進去。
在這個過程中,代表趙煦發聲的蘇頌,忽然橫插一腳,舉了嘉佑二年科舉,蘇軾以《論刑賞之忠厚》為答,歐陽文忠公以為善,仁廟不以為意,反推為佳話的故事。
加入了本年科舉,允許士人將自己對圣人經義的解讀、感悟、感觸,來回答問題。
只要其能自圓其說,且不脫圣人仁義之教的樊籬。
為此,蘇頌提出了‘六經注我’的最新口號。
并贏得了都堂上下的一致認可——大宋士人,當如是哉!
基本沒有人有異議。
因為啊,這大宋的大儒,從宋初三先生開始,一貫如此。
蘇頌只是將之系統性的歸納為‘六經注我’。
這很合理,沒毛病。
所有人都是這么玩的。
于是,就形成了今年科舉的基本框架。
所有人都拿到了自己想要的。
贏!
穿著皂衣的禮部吏員,敲著鑼鼓,在考場中穿行。
一邊走一邊拿著一個銅喇叭,反復念著朝廷的公文。
雖然有關今年科舉的注意事項和考試順序、答題要求,都早已在數日前,由都堂張榜公布,并在汴京新報、汴京義報的頭版上連續刊載了三日。
但,為了防止考場上的士人,不知道或者遺忘了朝廷規定。
故此,知貢舉章衡依舊要求禮部貢院的官吏,在每場考試前,都要宣講三次。
以免有人在落榜之后,拿著此事當借口鬧事。
吏員巡場三次后,就有穿著紫色公服的內臣,抬著一個個上鎖的箱子,進入考場。
這也是本次科舉的最新改革措施之一——三位主考官出題完畢,天子批準后,所有考題立刻由皇城司選派專門的內臣,送到入內內侍省的‘版印務’進行雕版印刷。
整個過程,由御龍骨朵直負責監督。
所有相關參與者,在整個過程,都被限制在皇城的版印務內不得外出、也不得與他人交流。
印刷完畢,由御龍左直指揮使燕辰帶隊親自看押。
直到科舉日,方許交割到貢院。
如此一來,就確保了考題不可能泄露——假如發生了泄露,也可以迅速進行排除,找到泄露的源頭。
……
包誠看著發到自己面前的試卷。
十道正經題,被分成五個分類,用著墨字印刷在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