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未壯,壯則有變!”于是放出此豪言的少帝,轉瞬即逝。
“此跋扈將軍也!”年少聰明的漢質帝,面對跋扈的外戚,只是發了句牢騷,就被人喂了毒餅。
前車之鑒,比比皆是。
趙煦只能蟄伏,也只能裝聾作啞。
事實也證明,他的選擇是對的。
因為蘇軾根本不能保守秘密!
他經常把自己在經筵課后,和趙煦說的話,告訴別人,還得意洋洋。
于是,被人抓住雞腳狠狠彈劾——軾邪偽險薄,進獻邪說,蠱惑圣聰,恐有秘藏意旨,離間陛下骨肉或是離間陛下君臣!
趙煦得知后,渾身都出了冷汗,暗自慶幸自己嘴巴嚴,幾乎不和蘇軾說話。
不然的話……
小命休矣!
也正是因為趙煦沒有搭理、回應過蘇軾,所以,最終蘇軾才能撿回一條命,最后得以體面的以龍圖閣學士知杭州。
經此一事,趙煦對‘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有了深刻的理解。
越發的謹慎,也越發的低調。
反觀蘇軾?
外放杭州后,那是一點也沒有檢討,更沒有半分反思。
繼續高調,繼續豪邁。
甚至心心念念的,還想著回朝秉政。
但無論是太皇太后在世的時候,還是趙煦親政后,都不想用他,甚至都有些厭棄他。
道理很簡單——老身(朕)幾為汝所害矣!
可,這就是蘇軾。
一個永遠在路上,永遠不會檢討反思自己的人。
一如,烏臺詩案前,他在徐州見到洪水滔天,于是口不擇言:“汝以有限之才,興必不可成之役,驅無辜之民,蹈之必死之地!”
知道的,以為他在蛐蛐王安石,不知道的,恐怕會認為他在蛐蛐趙官家!
很巧,趙煦的父皇就是這么想的。
所以,才有烏臺詩案。
烏臺詩案后,好不容易撿回一條命的蘇軾,又管不住自己的手,在給趙煦的父皇的謝恩詩中說:平生文字為吾累,此去聲名不厭低……
滿篇陰陽怪氣的給誰看呢?!
也就是他生在大宋!
換任何一個朝代,就這一首詩,他都得人頭落地!
若是噠清……直接九族消消樂!
所以,趙煦對蘇軾其實非常了解。
甚至,比蘇軾自己還了解他。
蘇軾不是蘇轍,他心中是沒有什么君父概念和忠君的想法的。
即使有,怕也非常淺薄!
他是自由的,豪邁的!
他心中永遠燃燒著,少年時的志向。
所以,指望蘇軾和其他人一樣,被自己幾句甜言蜜語,就忽悠的納頭便拜,那是不可能的。
以蘇軾的性格,趙煦甚至懷疑,指不定這大文豪在聽了趙煦的話后,心中正得意洋洋呢!
但不要緊!
趙煦在從慶寧宮醒來之后,就已經不在乎,臣子們對他是否真的忠心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