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愿之官員,文臣京朝官以下,可充元祐大典書局校書郎,宣德郎以下可充元祐大典書局修撰官,宣德郎以上,朝散郎以下,可充元祐大典書局校定官,朝散郎以上,可充元祐大典書局某科編修使、副使!”
“所有書局官員,所授差遣,吏部皆按正常除授磨勘記功,所有官員俸祿、待遇,皆如故!”
這是趙煦早就想好的辦法。
算是一個拖延戰術。
反正趙煦記得,后世的明太宗朱棣修永樂大典,最多的時候,有兩千多名官員學者參與,前后耗時數年,才終于修成。
而如今,中國文化未經兩宋金蒙的戰火摧殘。
無數失傳的古籍、珍本、孤品,都還存世。
同時,現在大宋朝的財政情況,也比朱棣時期要好。
自然的,趙煦不搞則已,要搞就沖著中古百科全書的規模去。
要囊括古今,收錄春秋秦漢以來,歷朝歷代的諸子百家、各門各學的書籍、文字。
包括志怪傳說、民俗野史乃至于民間技術、工藝,統統都要收錄。
順便再在里面塞些私貨,埋些伏筆。
等將來需要的時候,就可以在這里面翻證據——此事在元祐大典之中亦有記載!
如此盛世大典,為精益求精,不留遺憾,花個十年甚至更久來修不過分吧?
為了讓后人更好的理解并知曉古人的思想、文化真諦,并能追根溯源,知其出處。
由朝廷組織幾千名文官士大夫,共襄盛舉,來修撰、編訂、注釋合情合理吧?
這樣一來,大宋朝的冗官問題,就暫時的緩解了。
人人有官當,個個能進步!
士大夫們都有事情能做了!
他們都能忙起來了!
大宋江山,將穩如鐵桶!
當然了,這么做,現在是爽了,等元祐大典修成,就要有幾千個沒官當的官員,找趙煦要官當了。
所以呢!
為了避免麻煩,趙煦要求王子韶,盡量的將五十五以上的官員,往元祐大典書局里塞。
待闕的官員不夠了,就去天下州郡找符合要求的官員。
然后讓這些人讓出位置,給年輕人。
趙煦相信,大部分老官員,都會愿意的。
畢竟,沒有士大夫能抵擋進入元祐大典書局,參與元祐大典編修的榮譽!
這樣一來,等元祐大典修成,書局官員里最年輕的起碼也六十五歲了。
到時候,趙煦下詔優撫,將他們安排到一些聽著很牛逼,實際上沒什么權力地位和實際事務的官職上就行了——實在不行就發明一堆差遣。
無非不過是花點錢嘛!
當然,趙煦也知道,他這樣做是治標不治本。
說到底,要真正解決科舉擴招與冗官帶來的問題。
其實只有一條路可以走——擴張!
用大宋的劍和刀,去給大宋朝的士大夫們,找到更多的官職,更多的闕。
只有這樣,才能滿足日益膨脹的官僚集團的胃口。
也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大宋朝在他活著的時候踏入馬爾薩斯陷阱,從而內爆毀滅。
至于他死后?
那就只能相信后人的智慧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