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說,在戰國時期,中國就已經在琉璃的燒制過程加入草木灰了。
南北朝發明了麥稈和生石灰煅燒燒堿的技術后,就拿著這些東西往琉璃里面懟了!
隋唐之后,各種有色透明琉璃甚至無色透明琉璃器物,開始紛紛涌現,并進入士大夫貴族們的生活中。
所以,沈括和他的琉璃司,實際要攻克的只有三個事情:第一,廉價琉璃批量生產技術;第二,廉價的無色透明琉璃批量燒制技術;第三:平板玻璃燒制技術。
前兩點,是耗時最多的步驟。
因為,如今的匠人,生產和制造各種東西,都是有一套自己的方法的。
且多數人的方法,都是祖傳的。
好多技術,不落文字,且傳父不傳子。
這就導致了,好多人其實既不懂自己的方法,也不懂為什么?
他們只知道,自己的父祖/師傅是這么做的。
他們也就跟著這么做。
改良?改進?
不存在的!
所以,在第一年,琉璃司的主要任務,就是組織工匠,然后按照不同的燒制流派,將這些工匠分成一個個琉璃燒制小組。
接著委派官員,帶領這些小組,開始一次又一次不厭其煩的實驗。
工匠們燒制,官吏就在旁邊記錄他們的燒制步驟。
然后,就開始對照。找出各個燒制小組的共同處,把異同拎出來。
接著,一步步試錯,同時鼓勵各組之間互相交流,互相驗證。
終于,在元祐二年的十一月,琉璃司內,就已經能批量的燒制各種琉璃了。
不止成本大大降低,關鍵能一次大批燒制。
只是,這些琉璃大都都是有色琉璃。
什么綠色、藍色、彩色……
五花八門。
這些東西燒制成功后,趙煦就將它們推向市場。
你還別說,賣的還不錯!
不止大宋的士人、富商們很喜歡,就連契丹、吐蕃、黨項、大理、交趾等國的商賈也都很喜歡。
特別是熙河的蕃官們,喜歡的不得了。
他們尤其鐘愛,將琉璃制成珠串,然后戴在脖子上,或者供奉到寺廟里。
托這些人的福,趙煦狠狠的回了一口血。
然后,就加大了對琉璃司的研發投入。
在年初的時候,突破無色透明玻璃的燒制難點——依舊是靠著笨辦法窮舉出來的。
琉璃司的工匠在燒制工程中,偶然間發現,加入少量錳粉后,本來有著雜色的琉璃,透光度大增!
然后他們就開始照著這條技術路線,一路高歌猛進。
就這么的搞出了批量燒制無色琉璃的技術流程。
到四月份的時候,琉璃司就又攻克了平板玻璃的燒制技術。
還是窮舉——一個個辦法試!
在偶然間,有工匠在吹制的時候,發現只要把玻璃先吹成圓筒,然后趁熱切開、攤平。
平板玻璃就這么簡單的被發明了!
于是,趙官家的書房,終于能換上玻璃窗了!
今年冬天,說不定還能吃上反季節蔬菜呢!
莫名的,趙煦想起了,現代的一個笑話——只要你努力工作,到年底的時候,老板就能換豪車,包嫩模了!
于是,便厚賞了琉璃司上下。
對于攻克主要技術難點的匠人,更是直接授給官身。
雖然,只是伎術官。
但,在官本位的大宋,官就是官!
依舊是有著特權的人上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