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驛站他就認出了余令,但他懶得去打招呼。
因為他覺得余令不是好人。
年紀輕輕,學問一般,身居高位,頭一次進宮就打了三十多位御史同僚以及其他官員。
這明顯非君子所為。
君子是以辯上下定民志,而不是爭勇斗狠。
他認為余令的官位都是走關系得來的。
等一路隨行,在井陘道看到余令大殺四方,最后把人頭拿出去賣錢。
那一刻他沒說什么,只覺得道不同。
等到了長安……
望著那一個個的水塘,河道上的攔水壩,再到后面的剿匪,他發覺余令是真的在為百姓考慮。
他能看的出來余令這么做是帶著私心的。
因為他總覺得余令在害怕什么,所以才不遺余力的去做這些。
可余令在害怕什么,到現在他還沒猜出來。
在長安住了數月之后袁萬里覺得自己里里外外都錯了。
長安的年景不好是眾所周知的,奏折里說的最多的就是干旱少雨,民不聊生,稅收困難,百姓外逃。
可等自己到了長安,望著那一個又一個的水塘時……
袁萬里突然覺得訴苦是人的本能。
可嘴里喊著自己過得有多苦,又懶得去動,那真是活該。
百姓不懂,當官的難道不明白?
袁萬里親眼所見在地里忙碌的余令被火辣的太陽曬脫了一層皮。
大明官員很多,個個都是聰明人。
可袁御史覺得這些人的腦子有很大問題。
熊廷弼發現了遼東問題,奏報也說了遼東問題。
結果所有人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一個個嘴上說著忠君愛國,為國為民,細細地思考了一圈為國的好像沒幾個,全都是為了黨派和利益。
國土都丟了,還說這些是小問題。
見識了這些后,再看余令,袁萬里突然覺得余令就很順眼。
開始以平常的心來看余令做的這些事情,去思考余令這么做的目的。
到頭來袁萬里發現自己竟然開始佩服余令了。
到如今袁萬里還記得余令當初的那句話。
他說下水道也是道,天道也是道,能做好事才是正道,什么閹黨,浙黨,東林黨……
當個人才是最好的道。
袁萬里覺得很有道理。
袁萬里也開始試著說著臟話,開始試著罵人。
罵著罵著袁萬里突然喜歡上了這種感覺,因為罵完了后,不愉快消失了一大半。
“什么人入關,站住!”
心急火燎的袁萬里眼看自己到了還被人攔住。
望著城門那小兵吊兒郎當的樣子,再想想余令對兵士的要求……
袁萬里覺得這都是什么人啊!
“滾開,嘴巴閉上,再多說一句我抽死你,現在進城去,告訴你的上官,提刑按察使司御史袁萬里求見!”
小兵望著袁萬里那落魄樣,望著指甲里的黑泥,不屑道:
“你說是你就是啊!”
袁萬里聞言氣的肝疼,翻身下馬,掏出令牌直接蓋在小兵臉上,怒吼道:
“我靠嫩姨,你這個鴰貔,現在,立刻,馬上,去告訴你的上官,再多說一句廢話,我斬了你”
令牌冰涼的觸感讓小兵回過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