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不是沒有人,熊廷弼年輕,孫承宗自己也見過。
不說讓這兩人走一遭,去跟著當個偏將也是好的。
就算敗了,有人可以扛著跑。
如今這局面,余令覺得萬歷有責任,內閣也有責任。
老將出馬,明顯地后繼無人,這還不是怠政帶來的后果。
也難怪劉敏寬會推薦自己了,他想必早就看到了這個局面。
說歸說,但這五個人領兵絕對沒有問題,都是名將,都是老前輩。
余令看了一眼邊上的地圖,揉了揉自己的腦袋。
先前還覺得兵分四路拳頭握不到一起不好。
待細細地看完地圖和遼東志后余令就不這么想了。
遼東那邊都是山地老林子。
四萬多人聚在一起,一旦行軍那就是一字長蛇陣,攔腰一斷,那就完蛋了。
數萬人一亂那就是大亂。
余令拍了拍臉,決定不去想了,只有經歷過才有發言權。
余令燒掉自己的鬼畫符,掩上屋門后就陪著還沒顯懷的茹慈去村子里走動。
這才是自己如今最該考慮的事情。
生孩子就是闖鬼門關,一個好身體才是闖關的本錢。
這些日子里,余令只要有空就會陪著茹慈走走。
不在家的日子由悶悶陪著。
三月的麥苗已經長得很高了,田間地頭全是忙碌的百姓。
今年的老天爺總算開了一回眼,前日下了一場大雨。
大片的麥地得到了水分的補充。
可在龍首原那邊卻是一滴雨沒下。
住在南宮別院的悶悶說她站在高處,望著大雁塔這邊下大雨。
她那邊艷陽高照天。
余令聽說了,從高陵縣回來的時候那邊的縣令正帶著人求雨呢!
他們一次求四個,說什么長安的龍王太多了,全都各管各的。
子午集是龍窩,每年淹。
余令都恨不得把那里的百姓都遷出來,在那里修一個大水庫。
長安這邊還有龍王,還能各管各的,再往北龍王都沒了。
東北方向的高陵縣,西北方向的涇陽縣這兩年治安尤其的差。
延安府那邊不斷的有人往長安這邊逃難,如今長安的人一日比一日多。
他的故事余令聽了。
他們那邊是真的慘,雨水少得可憐,地方官員建制缺人也缺的厲害。
聽人說一株麥子上只長幾粒麥。
當初當歲賜使的時候余令進過延安府知府。
余令怕得罪人,很是認真且委婉的說長安這邊有新糧,好好種也可以。
也說了不能光求雨,得改一下磨洋工的勞役制度,把勞役用到該用的地方。
回答余令的只是一聲冷哼。
余令恨死了大明的官場。
看人不看能力看祖上,祖上一般的看你座師,看完座師他再看你是不是進士。
如果你都不是,他就會看你年紀。
他們的行為就像那武俠小說,宗門,師承,年紀,出身名門就必然是君子。
事實該是年輕人武藝高強,書里卻是年紀越大功夫越強。
余令真的想把自己干出的這些讓人復制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