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需要一輩子,學壞只需一瞬間。
長安便成了這樣,周邊的幾個縣自然開始學模學樣。
在這種的風氣下,百姓的日子就不用想了,再加上天災……
一個好好的天府之國險些活成了地獄。
余令安排王輔臣去做這個事,就是想把咸寧縣的班底補充起來,減少長安縣衙門的壓力,讓彼此有個監督。
沒有人愿意做兩份工只拿一份的工錢。
“第二件事很簡單,夏收在即,田賦在即,看好手底下的人,只要有人淋尖踢斛,我就把他的腦袋當球踢!”
眾人聞言趕緊點頭稱是。
在這個職位隨時變動的特殊時刻,這衙門的所有同僚都是自己的競爭者。
今日能來這里開會的,那都是可以成為各縣的縣丞和主簿的。
“第三件事,從今日起,衙門官文要進行改變,要以簡單明了為目的,做什么,做的怎么樣,結果如何……”
余令的話讓眾人露出笑臉。
余令早都想改變衙門的工作公文匯報了,這個正合心意。
如今的衙門公文制度可歸結為三個字:繁、長、臭。
繁,是指做什么事都要寫個公文匯報下。
長,是指公文寫的長篇大論。
一個田賦稅,直接寫多少戶應該收多少就行,官員偏偏不這么寫。
他們還會寫心得體會,還要詠一下來展示文學。
朱元璋當初為什么打刑部主事茹太素,不知道的人以為是老朱暴躁。
真實情況是換誰來他都得火冒三丈。
中書郎中王敏立讀他的折子,讀了一萬七千字只說了五件事。
而這五件事實際用五百個字就能把情況說明。
也就是說這家伙寫了一萬六千多字的廢話。
他挨打可不是因為他說了廢話,而是他真的該打。
他在試探皇帝,他在消磨皇帝的耐心,和時間。
字數少可以通攬一目了然,字數多耽誤的可不是時間,還有精力。
這是官場里,官員爭權的小秘密,從宋朝的時候就開始,元朝的時候達到了巔峰。
一旦皇帝不喜歡看這些折子……
那這些折子就會落到內閣那里。
學壞只需要一瞬間,地方很快也學著這么干,那些小吏就靠著這個那拿走衙門主官的決策權。
它也是造成衙門里“官弱吏強”現象的根本原因之一。
所以,老朱最后下旨“若官民有言者,許陳實事,不許繁文,若過式者問之”。
但這道旨意根本沒有什么用,依舊長篇大論。
“臭”就別說了,一說余令就頭疼。
衙門公文匯報事情用的是八股文。
有承題,還有破題,中間來一堆圣人言,中間的某一段才是他要說的事情。
余令是受害者,在場的每一個人也都是。
余令開會的速度很快,從來不磨嘰,也從來不會耽誤大家的時間。
余令都想不明白,開個會哪有那么多屁話。
余令沒想把升職辦個慶功宴。
余令心里很清楚,自己成為知府不是自己能當知府,而是朝廷需要自己去遼東拼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