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二十三年生,四歲被拐,輾轉一年,最后被賣到了一戶富農家中做童養媳。
十二歲,富農之子身染時疫,散盡家財難救。
同年,失去未婚夫的陳玉蘭進了趙家做丫鬟。
十四歲,成了趙家長子的通房。
十七歲,趙家長子娶妻兩年,無所出,被抬為姨娘。
十八歲,因難產死在房中。
這短短幾行字,就這么道盡了陳玉蘭悲慘凄苦,總被命運開離奇玩笑的一生。
扶箬站在書頁前,眼見那幾行字自行動了起來。
黑紅交織的墨跡大片大片暈染,須臾之間便將整片天地覆蓋。
等扶箬反應過來的時候,已經身處陳玉蘭的世界。
扶箬以旁觀者的身份,開始看這場紀錄片。
陳玉蘭出生在一個極其貧苦的家庭,但自幼生的粉雕玉琢,不像陳氏夫妻二人。
村子里傳過不少流言蜚語,說是陳大家的偷人了。
為此,陳家所有人都不喜歡她。
可她又生得好,這樣的長相但凡養幾年,無論是賣給人牙子還是送去做丫鬟定然都有人家愿意要。
于是陳家就這么每天喂野狗一樣,想起來扔點剩飯給陳玉蘭,想不起來就讓她依靠著那張討人喜歡的臉去別人家蹭飯吃。
一個餓得兩眼發昏的可愛幼兒,在飯點趴在自家門口,眼巴巴看著你手里的飯食流口水,卻又怯生生不敢開口。
村子里總有人會看不下去,所以陳玉蘭便也一直未曾餓出過什么大病來。
陳家夫妻為此時常覺得讓孩子出去吃百家飯省口糧的主意妙極。
陳玉蘭的母親在她三歲時終于又懷上了一胎。
算命的說是個男孩,于是,陳家人的注意力便都放在了那個未出生的孩子身上
就連陳玉蘭被拐都是出事后半個月才發現。
那夫妻二人找了半天,逢人就問,逢人就哭。
瞧著倒是也有感情,村子里的人也跟著惋惜。
但若仔細觀察,就會如扶箬一般,看出他們眼底潛藏的真正意思。
他們不是為了孩子失蹤傷心,是為腹中胎兒少了個血包難受。
若是能將陳玉蘭賣了,定然能賺一筆。
他們嘴里罵著那個拐子,實際上心里比誰都想當那個拐子。
一遍遍可惜,為什么不是自己將她賣了。
因為陳玉蘭長得白白的,性子安靜乖巧,看著就討人喜歡。
在人牙子手里也沒吃太多苦。
最后被富農孫家看上,想討來給七歲的兒子做童養媳。
小小的陳玉蘭不知道童養媳是什么意思。
但是孫家不是個苛刻人家,家里有田有些余錢,吃的給夠,也不打罵。
于是,陳玉蘭很快就接受了這個身份。
每日做些力所能及的活計,跟著孫母學習女紅。
街上人來人往,小小的陳玉蘭乖巧地跟在孫母身邊,時不時有樣學樣喊一嗓子。
有婦人路過,被孫母繡得花樣子吸引,買了一個。
她旁邊的小丫頭東看看西看看,視線落到了陳玉蘭面前擺著的三個小沙包上。
孫母怕她無聊,給她在旁邊放了一塊破布,讓她自己玩會兒沙包。
那沙包是玉蘭自己做的,樣式和尋常的不一樣。
婦人的小女兒一下子就看中了。
最后十文錢買下了其中一個。
那日陳玉蘭一共賣得了二十文錢,孫母一分沒拿,反而高興地帶著她買了兩串糖葫蘆,一小塊肥豬肉。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