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
文訓聽后疑惑的看著杜宣問道:“此話怎講?”
杜宣笑著說道:“臣最近遇見了一件趣事,正要說與陛下聽。”
文訓親手翻過酒盅,倒上一杯后放到杜宣面前,又給自己添滿酒盅。
“趣事?你也是見慣了風浪的人,什么事竟能讓你覺得新奇,快快說與朕聽。”
杜宣雙手接去謝過以后,面色輕松的將見聞娓娓道來——
“臣兩日前,與太子殿下在中書衙門里議事批札子,到了用午膳的時候,殿下要了一碟新筍燴菇,一碗胡湯,一尾河魚,還有一碟清油豆腐。”
文訓抿了一口酒后,看著杜宣臉色不悅,你擱這跟我報菜名呢?
杜宣卻一點也不急,繼續緩緩說道:“臣與殿下同桌用飯,殿下在米飯里吃到了一粒沙子,這冷不丁的一下,痛到他丟筷捂牙。”
文訓“嘖”了一聲,有些無語的說道:“此乃炊伙之責,差人捉拿按律辦處就是,有甚稀奇?”
杜宣點著頭說道:“臣當時也是這么說的,但太子殿下卻攔住了臣,叫臣不要聲張此事,自己將石子隨手丟掉了。他對臣說:若是將此事宣揚出來,做飯的廚子必定要受到苛責和懲罰,那時便不好寬恕,因為朝廷的法度斷不可廢。
但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以往的飯菜都無差錯,這次也許是意外。沒有必要為了這等小事,就叫不要事后計較。”
文訓聽的入了迷,輕捋著胡須,若有所思。
歷史上,人們總是偏愛那些開疆拓土、威震天下的雄主。
殊不知對于大多數普通百姓來說,心系民生、善于守成的仁君才是上上之選。
那么文若是哪一種呢?
他哪一種都不是,他是兩者的結合體。
很難想象一個還未成年時就在戰陣之間廝殺,見慣了沙場之上尸山血海的人,會去憐憫普通人的性命和前途,會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
這種同時具備鐵血殺伐和慈悲憐憫的人,一定會是繼往開來的一代圣主。
百姓們經過這么多年的戰亂,早就渴望休養生息,有一個和平安穩的生存環境。以文若的表現來看,他完全有能力和資質完成屬于自己的歷史使命,從父親手中接過大鄭,帶領大家走向更加輝煌的未來。
“呵呵呵……”
想著想著,文訓自己也笑了,有子如此,父又何慮?
無論李雄的兒子是個什么樣的人,他都不可能是我兒子的對手。
更何況中原人才濟濟,年輕一輩中還有凌……好吧他不在。
還有韓……好吧他也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