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過來是:我個人支持你,原因是為了國產電影行業的發展,但某些人有別的想法,我管不著。
所謂的“別人”,大概率是集團內部,或者行業高層。
方星河笑容燦爛地回了句:“領導夸獎,那我可就繼續保持了。”
別人根本無足輕重,您的支持最重要。
那助理和張衛平瞪大眼睛盯著方星河好半天,到底沒想明白,這話是不是暗藏著他們理解的意思。
其實韓董也沒想明白,可他不急,慢悠悠講起了中影歷史。
其中有幾句話,特別有意思。
“我們中影的歷史只有兩年,1999年5月才正式成立,小方,它不是一家上級領導一拍腦門隨便整合出來的公司,我們這群人,承擔了一些很難具體去形容的責任……”
好像是在訴苦,又好像是在表功。
但方星河以為,這既是在觀察,亦是篩選。
能不能取得韓三坪毫無保留的支持,全看接下來的深度交流。
于是他不再戲謔,嚴肅而又不疾不徐的闡述自身觀點。
“國家為了加入wto,不得不承諾逐步開放電影市場,并且增加進口分賬大片配額,這是擺在所有電影人面前的巨大困境。
我對短期內的未來有一個客觀判斷——這必然會掀開一個文化入侵的亂世。
那可是好萊塢啊!誰打得過
電影界因此怨聲載道,前輩們牢騷不停,我看報紙時經常能夠感受到那種不滿。
單單從電影行業去看待此事,他們覺得自己是犧牲品,但是站在國家和民族的角度上,這種損一隅而利全局的決策,沒有任何問題。
不給對方利益,人家憑什么帶你玩
狹隘的人只看到了自身行業的損失,公正的人看到我們在很多方面都讓步了,勇敢的人才能看到這場混亂中醞釀的機會。
身為局中人,您,張導,我,我們別無它法,只能咬著牙認下這個結果,正視電影國門已經被對方打開的現實。
然后靠自己的力量去拼,去爭取,去戰斗。
好萊塢確實很強,理智的講,我們一定會輸。
但輸和潰不成軍是兩回事。
我以為,只要我們每一次都進步一點,每一年都強大一分,那么輸再多次都不可怕,在斗爭中,一切都是相對的,現在是我們的低潮,可我只看到了希望和曙光。
《英雄》項目,正是那縷曙光、那聲號角、那場初戰。
我不幻想大勝,但我們一定能贏!”
“好!”
韓董拍案叫好,眼泛異彩。
“沒想到啊沒想到,你這個年紀,居然還看過《論持久戰》,了不起啊!”
方星河的思想,簡直太對他的路子了。
一是積極,二是勇敢,三是客觀,四是堅韌。
老韓也正是一個這樣的人,很多批評者詬病他太喜歡扶持大片,卻少有人理解他是頂著怎樣的壓力才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扶持起了中國的電影工業和商業氛圍。
中國電影沒有像歐洲那樣變成小眾藝術狂魔,也沒有像日本那樣變成二次元天堂,更沒有像韓國那樣在黑深殘中呻吟,真的是一種必然嗎
不,那是努力的結果,很多人的努力。
而韓三坪,正是其中一大關鍵。
方星河沒有刻意討好他,但老韓深切地感覺到,此乃知音。
知音難遇,他迫不及待的想聊更多。
“小方,我有一個問題:為什么受損的是電影行業我們的市場并不關鍵。”
初審已過,現在的問題更像是考驗。
方星河當然不怵,他有正確答案。
“意識形態。”
關鍵詞開路,他繼續闡述。
“我們的市場暫時并不大,潛力也只存在理論上,西方世界天天唱衰我們的經濟,好萊塢難道不知道嗎
他們當然知道,他們是世界上最傲慢的一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