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20年后,也沒有人黑得動《英雄》的色彩畫面構圖。
謀子在這部電影里將他對美的感悟展現得淋漓盡致,胡楊林的紅,碧水湖的藍,茫茫大漠的金燦燦,人物在廣角遠景鏡頭下與天地融為一體。
經典的中式留白,再加上寫意的構圖,讓大部分畫面變得“此時無聲勝有聲”。
無名就在這樣的氛圍中,一路橫推。
斯蒂芬·亨特卻皺著眉如此寫道:“《英雄》的武打動作流暢、飄逸、絲滑,更像是一場精心編排的中國古典舞,jet李將動作的韻律美和節奏美發揮到了極致,在我眼中遠勝《臥虎藏龍》。
但是,讓人略感遺憾的是,兩部電影的武術風格實在太像,恐怕觀眾會有一種審美疲勞之感。
而且假如全片都是這種意境感和氛圍感的武打動作,那么可能很難調動起觀眾情緒的極限,或者我再講得更明白一些,它不夠激情也不夠熱血……”
斯蒂芬·亨特很挑剔,作為真正的技術流,他對《臥虎藏龍》就不太感冒,當初在《華盛頓郵報》的專欄里直言不諱——
“并非北美觀眾接受了這種風格,事實上,這只是一次獵奇式的圍觀。”
很不客氣,但是深得一部分美國觀眾的認可。
所以,前世的《英雄》在北美沒能打出太大的水花,是一件早有征兆的事。
對于重口味的歐美觀眾而言,《英雄》和《臥虎藏龍》都一樣,不夠過癮,只能看個新鮮。
《臥虎藏龍》的內核更貼近他們的女性主義文化,所以票房更高,《英雄》的結局叫人難以理解,所以票房一般,僅此而已。
然而,當太子譽登場后,《英雄》寫意的畫風突然一變。
故事從江湖跳到沙場,兩軍沖陣的超級大場面被謀子拍得既殘酷,又浪漫。
從畫面的角度出發,秦弩方陣的黑云弩海炫酷到了極致。
而從動作的角度出發,方星河給歐美貧瘠的冷兵器格斗史好好上了一課。
從他上馬開始,全是高潮。
單臂拉鞍,用一個類似于托馬斯回旋的動作上馬,帥得觀眾們發出“waw”的一聲驚呼。
然后便是他策馬拖槍,率領騎兵迂回沖陣的一組長鏡頭。
方星河作為武術指導,在此處相當尊重戰爭法則。
韓國騎兵迂回至秦軍側翼,借由秦弩上弦較慢、方陣難以轉向的弱點,像一把手術刀一樣切了進去。
而非是頂著漫天弩箭的攢射,正面硬憾秦軍步兵方陣。
太子譽一開始的戰略目標便是打斷弩兵輸出,攪亂秦軍陣型之后再直撲后軍,試圖斬首御駕親征的秦王。
在這一過程中,他不止展現出指揮藝術,更展現出來一種只存在于傳奇故事中的悍勇。
這也使得秦王對他的忌憚攀至頂峰,為無名獻顱的合理性做出最好注解。
回到戰斗場面。
現場觀眾們目不轉睛,看著方星河騎著那匹兩米多高的神駿白馬,所過之處,摧枯拉朽。
大槍一戳,盾破人亡。
大槍一挑,戰車傾覆。
大槍一掃,人仰馬翻。
尤其是方星河親自上陣做替身的那個鏡頭,在全場掀起一片驚呼。
“太子譽”雙手持槍用力一抽,先破一面重盾,緊接著槍桿前段抽打在重甲隊長身上,那隊長像是一枚用來打水漂的石子,倒飛之后連續翻滾彈跳,轟隆隆一路撞飛好多士卒。
當動能終于耗盡,癱在一堆重弩碎片中的重甲武卒,身軀厚度整個“薄了一層”,渾身骨骼盡碎,死不瞑目。
切遠景畫面,一條灑滿鮮血的“干凈通道”以俯拍角度呈現在鏡頭中,煙塵彌漫,呻吟處處。
影廳里,再一次掀起喧嘩。
“臥槽!真他媽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