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館票房4.2萬美元!sr創造歷史記錄!》
——華盛頓先驅者報。
《外語片單館票房記錄并不值得吹噓,芝加哥上映首日單館票房5.7萬才是真正的影史記錄》
——洛杉磯日報。
《英雄大獲成功,動作戲石破天驚》
——紐約時報。
《叫人難以接受的結局,英雄是一部浪費時間的華麗狗屎》
——波士頓早報。
……
打從《英雄》上映的第一天起,媒體就始終分裂為三大陣營。
吹噓派、抹黑派、中立派。
在美國,發行商之間的競爭從來都是如此樸實——砸錢給媒體,然后媒體吹毛求疵,瞪著眼睛說瞎話。
《芝加哥》只在3間影院里小規模放映,5.7萬的單館票房歷史紀錄純屬特殊情況。
當然,華盛頓郵報同樣夸大了現實,《英雄》只在華盛頓一家影院實現了單館票房4.2萬的好成績,洛杉磯的平均單館票房只有2.8萬左右,中部州更低。
至于波士頓早報所謂的華麗狗屎,就連波士頓本地影迷都不認同。
“bullshit!”
有影迷特意給電臺打電話,破口大罵。
“你們瞎了嗎?英雄是影史經典,你們才是狗屎!”
但是意義不大,《英雄》在波士頓非城市地區的上座率低得一批,上映首日8000多的單館,近乎于墊底。
然后隨著方星河天天在頭條上掛著,情況漸漸有所好轉。
同時,來自于新線影業、米拉麥克斯、環球影業的抹黑也愈演愈烈。
到了28號,首映滿3天時,情況非但沒有明晰,反而越來越混沌。
票房情況好的很好差的很差,影評人分析同樣如此,線下的英雄迷和指環迷也干得如火如荼,開啟了針鋒相對模式。
“別急。”
方星河反過來去穩定索尼的軍心。
“我們是要走長線的外語片,不爭一時之勝敗,安心等待影迷口碑的發酵即可。”
中村的頭頂,肉眼可見的又禿了一些。
“嗨伊!我們會全力爭取版面!”
爭取不到了,六大都有各自的媒體伙伴,索尼在這個領域最弱——來自本土勢力的隱性敵視一直沒有放松過,他們的處境相當孤立。
《英雄》同樣如此,作為一部極有潛力的華語功夫片,同期對手里沒有任何人愿意看到它分走蛋糕。
惟有《逍遙法外》例外,他們在抱團搏熱搜的行為中嘗到了甜頭,因此堅定地同方星河綁在一起。
而方哥該配合就配合,并沒有將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口碑上。
在美國這地界,你想指望什么都不做,讓有質量的東西自然開花結果,那純屬想太多。
指鹿為馬顛倒黑白是他們的基本功,但是,被罵也好于沉寂,這是一個不浮夸會死、不癲狂會瘋的國度。
因此,在紐約巡演宣傳時碰到后,方哥馬上制造了第二波話題。
《sr恐怕要被帶壞了,萊昂納多到紐約的第一件事就是帶他出海參加超模patty!》
網頁版新聞底下的評論,是滿天星鋪天蓋地的哀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