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掀翻好萊塢
在厚重的歷史中,經常會發生那種情況一件看又一件看似互不關聯的小事,脆弱得不值一提,卻巧妙地絞成一根導火索,忽然砰的一聲引爆大雷。
進入3月份的美國,便在一種加劇的混亂中動盪不休。
但是方星河乾凈利落地扒開了所有亂局的核心,然后對準要害,一炮轟了過去。
核心事件:發兵。
核心利益:石油美元。
核心玩家:意圖鞏固定價權的金融資本集團、急需釋放軍工潛力的軍工復合體、無止境渴求壟斷的能源集團。
各個層面中的所有爭端,都圍繞上述核心展開。
不提政治層面,也不提經濟層面,單看輿論層面,此次出兵的正義性是斗爭焦點,由此衍生的自由平等公正、保守開放進步等等議題統統都是輔證。
而在方星河的主導下,哥倫比亞的宣傳機器直指問題本源。
《英雄》忽然成為戰爭正義性的代表作。
最開始做出這一關聯的人,是收到了一張20萬現金支票的影評人a.0.斯科特。
斯科特先生是《紐約時報》的首席影評人,以博學多才思想深刻著稱。
他的寫作習慣,是將電影置於更廣闊的文化、歷史和文學語境中討論,充滿智慧和洞察力,在美國東海岸的讀者心目中具備無與倫比的地位。
這一次,他專門寫了一篇長評。
“最近我經常聽到一種討論,他們說,《英雄》是一部屬於暴君的史詩。
秦王作為主角的對立面,最終boss,形象實在過於正面。
他的每一次出場,都充滿壓迫感、權威感、張力感。
面對太子譽的瘋狂突擊,秦王面不改色,面對近在哭尺的刺殺,他憤怒但不歇斯底里這個人物始終從容、雄渾、偉岸、鎮定自信。
並且,他在一種自然而然的狀態中取得了最終勝利。
作為普通觀眾,我們的立場天然站在故事主角的那邊,所以我們理所當然的討厭所有最終boss,這種感情傾向不需要任何理由,但是《英雄》這部杰作對於秦王的塑造卻沒有流於庸俗。
秦王不是一個叫人討厭得起來的好萊塢常規壞蛋。
他並不殘暴嗜血、作惡多端、陰險狡詐、扭曲變態,只是一個全力履行自身責任的王者。
如此設計,恰恰是《英雄》叫人如此難忘的根本原因。
導演和編劇以更高的視角來處理整個劇情結構,賦予了秦王非同一般的魅力,渲染主體不是淺薄的仇恨,而是時代洪流與個體與之間的系統性矛盾。
如此一來,太子譽和無名的犧牲便具備了更加濃重的悲情色彩。
與此同時,也充分尊重了華夏歷史的正確性。
相當一部分觀眾在觀影后對秦王這個角色大唱讚歌,認為他是一個特別好的君主。
這種理解有什么問題嗎
不,完全沒有。
儘管很多西方歷史學者將秦始皇定性為一個殘暴的君主,但那是強行將自己置於受害者視角下的悖論。
在那個愚蠢的敘事中,強大即殘暴,融合即侵害,先進卻又不等於文明,個人喜惡完全凌駕於客觀史實之上。
但是真正的有識之士都知道,秦國以法治國,尊重軍人,重視榮譽,興建水利,科技發達,是當時最強大也最文明的國家。
可以說,秦朝的統一是歷史必然一一落后的必然被先進的同化一一所以哪怕不是武力征服,六國也早晚將會歸於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