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夫洪水洶涌而至,如猛獸出柙,其勢滔滔,可吞阡陌,能沒廬舍。”
“正如《孫子兵法》所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吾等知洪水之性,曉防汛之法,雖洪水猛于虎,亦能御之。”
一開始陳及冠說的是防汛的重要性,在他看來,如果自己為官,所治之地又靠近江河,定然會有防汛的策令。
洪水雖可怕,人力卻也無窮,在合理的預防下,洪水能造成的損失其實能壓到很小。
至于防汛的具體措施,他看過這么多書,又有前世的見聞,自然侃侃而談。
比如修繕水壩,引流入江,勘探降水,并且他還引經據典。
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知曉堵不如疏,還有什么千里之堤毀于蟻穴,這些典故能證明陳及冠不是胡說。
寫完防汛這一部位,他又修修改改,時間不知不覺已經過去一個時辰,也就是兩個小時。
夜變得更深了,整個縣城被夜幕籠罩,變得祥和寧靜。
陳及冠揉了揉酸痛的手腕,看著稿紙上的內容,滿意點頭的同時又有些無奈。
滿意自然是自己思路暢通,沒有感到難處,無奈則是因為時策實在是不好寫,自己費力一個時辰,也才寫出第一部分的防洪措施。
怪不得教諭給了他們足足三天的時間,不然根本寫不完。
摸了摸自己的頭發,已經半干。
想了想,在稿紙上記錄下自己的思路,以免明天起來忘記了。
防洪過后,就是洪水到來的措施,這時候自然要疏散百姓,賑災發糧。
第三部分,也就是最后一部分,則是洪水過去如何治理,這才是最難的部分。
陳及冠看來,第一時間是穩定物價,特別是糧價,據他了解,這次真正死在水災里面的百姓并不多。
但后續被餓死的人反而不少,白骨遍地不只是一個成語,而是現在真實的寫照。
穩定物價,減免稅收,修繕設施,總得來說,就是用盡一切辦法穩定社會,讓百姓看到有生的希望。
他還在稿紙上記錄了諸葛亮治水,唐代的《水部式》,還有《河防令》,這都是與治水相關的書,可以用來做論據。
其實時策和前世的議論文有些像,只不過時策的要求要更嚴些,措辭更是要仔細斟酌。
可以不華麗,但是不能太樸素,不然如何顯示學子的才學水平?
另外有些犯忌諱的東西也不能寫,否則不但拿不到功名,可能還會被打入大牢。
古代對于思想把控是十分嚴厲的,大景王朝同樣有文字獄的說法。
將自己的思路記錄到稿紙上,將墨跡吹干,這才將兔毫筆放在筆山上。
這篇時策今晚是寫不完了,明天抽時間再寫吧,反正足足有三天時間,他并不是很急。
伸了個懶腰,起身來到屋子角落,將夜壺拿出來,解決生理需求。
剛剛脫掉長袍,坐在四柱床上,外面傳來陳招娣關切的聲音,“冠哥兒,莫要累著自己,快些歇息。”
她起夜發現小弟的屋子還有蠟燭燈光,便前來提醒。
“阿姐,我曉得了,這就睡。”
陳及冠應了一聲,吹滅蠟燭,將床幔拉下來,用被子蓋住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