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蘇哲召集了一個小范圍的高層會議,與會者只有市發改委主任張朋飛、市能源局局長李嚴,以及他的心腹、剛剛調入市府擔任市政府副秘書長、市政府辦公室主任的楊青。
會議室里,氣氛有些凝重。
張朋飛和李嚴顯然已經通過自己的渠道聽到了一些風聲,面色凝重。
蘇哲開門見山:“項目的事情,大家可能都聽到了一些議論。我想聽聽你們最新的想法。”
張朋飛斟酌著開口:“市長,情況確實不太樂觀。聽說申省那邊在高層活動得很厲害,強調黃江的區位優勢和他們在長三角一體化中的戰略地位。我們京海的基礎條件雖然好,但...在某些層面的考量上,可能不占優勢。”
李嚴補充道:“是的,市長。現在各家的方案同質化比較嚴重,都是在已有的框架內做文章。如果我們沒有突破性的亮點,很難在評審中脫穎而出,尤其是在...嗯,尤其是在有其他因素干擾的情況下。”
蘇哲點了點頭,對他們的判斷表示認可。
他目光掃過三人,最后落在張朋飛臉上:“如果我們想在現有方案上,增加一個決定性的、別人無法輕易模仿的砝碼,你們覺得應該從哪個方向突破?”
張朋飛和李嚴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困惑。
張朋飛試探性地回答:“是不是...進一步深化我們的產業鏈招商計劃?或者,在土地和稅收政策上給出更優惠的條件?”
蘇哲緩緩搖頭,手指在桌面上輕輕敲了敲:“這些都很重要,但還不夠‘唯一’。我想問的是,關于風電并網后的穩定性,特別是解決其間歇性和波動性的根本方案,我們的規劃做到什么程度了?”
“穩定性?”
李嚴愣了一下,“我們按照最新標準優化了電網接入方案,也考慮了本地的調峰能力...”
“我是說,儲能!”蘇哲直接點明了主題,但語氣控制得恰到好處,仿佛只是提出一個技術探討方向,“大規模、高效率的儲能配套。”
張朋飛聞言,眉頭微皺:“市長,儲能方面我們有過討論,在項目遠期規劃中預留了配套用地。但是...目前的技術成本和商業化程度...如果作為核心亮點提出,可能會大幅增加項目總投資,反而成為評審時的負擔。而且,這方面國內成熟的先例不多,尤其是海上風電配套。”
蘇哲看著他們,知道他們的顧慮是常規思路。
他不急不緩地說道:“成本高,沒有成熟先例,恰恰說明這是藍海,是建立壁壘的機會。
你們想想,如果我們的方案,不僅能提供強大的綠色電力,還能通過配套的儲能系統,確保電力的穩定、優質輸出,甚至能主動參與電網的調峰調頻,這和一個單純的風電場項目,意義能一樣嗎?”
他頓了頓,觀察著兩人的反應,繼續引導:“到那個時候,京海的項目就不再只是一個能源供應點,而是一個能夠提升區域電網安全穩定性、具有巨大示范效應的關鍵節點。
它的戰略價值,將遠超發電本身。評審專家們會如何衡量這種獨一無二的價值?”
張朋飛和李嚴的眼神開始發生變化,從最初的疑惑,逐漸轉變為深思和一絲興奮。
他們意識到,市長提出的這個角度,確實跳出了現有的競爭框架,指向了一個更高的維度。
蘇哲見火候已到,不再深入解釋,而是直接下達指令,語氣嚴肅而保密:“這件事,目前還只是我個人的一個初步構想,涉及關鍵技術路徑和商業模式的創新,必須嚴格保密。
朋飛同志,你親自負責,成立一個絕對可靠的工作小組。”
“第一,秘密聯系國內最頂尖的儲能技術研發機構和龍頭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