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的問題,隨著房家和崔家一輛輛馬車駛入寧平,總算是得到了緩解,至少每天多吃一個窩頭,多喝一碗稀粥是沒什么壓力了。
最讓宋言想不到的是,楊家那邊非但沒有借著自己屠殺災民的事情攻訐,反倒是捐贈了十萬石粟米……宋言甚至還記得那負責人說的話,什么被長公主殿下心懷天下的仁慈感動,楊家也愿意為災民出一分力云云。
信你才怪。
宋言的第一個反應,楊家該不會在這批糧食里下毒了吧?只是在仔細的檢查了一番之后,發現粟米雖然是去年的陳糧,但絕對是干凈的。難不成楊家那些人真是腦子抽筋了?十萬石粟米啊,一石折合五十多公斤,算下來就是五百多萬公斤的粟米。
五萬多災民,平均下來一人都能分到百斤。
真不愧是楊家,狗大戶。
宋言都有點不好意思再去伏擊楊家的高手了,畢竟拿人手短。
只是,步雨那邊有點麻煩,自從這位俏寡婦離開之后便聯系不上,宋言也不知她身在何處。稍微苦惱了一下宋言也便不去想了,畢竟步雨殺的人跟我宋言有什么關系?
……
時間一天天過去,不知不覺便到了十月。
天氣更涼了。
這段時間,倒是沒有再出現什么異常天氣,便是偶爾陰云密布也只是看著嚇人。
伊洛河的洪水也逐漸消退,災情基本結束。
剩下的事情,便是要如何安置這些災民,基本有兩種選擇,第一返回原籍,第二種在寧平縣安家落戶。
返回原籍的多是上了年紀的老者,這個時代的人還是講究落葉歸根,尤其是老人家,總是覺得便是死也想要死在生他養他的地方。對這些人,洛玉衡每人發放一百個銅板,外加上足夠十日的米糧。
按照寧國的律法,因天災成為流民者,返回原籍后當地官府要負責提供耕牛種子,以及秋收之前的口糧。
律法是不錯的,但對這些人的結局宋言并不看好,畢竟寧國官場腐朽已久,種子,耕牛和口糧未必能落到他們的口袋,多半會淪為乞丐吧。
不過這是他們自己的選擇,宋言并不會去強行改變什么。畢竟,這是一件非常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你不一定會被人感激,說不定還會被人埋怨多管閑事。
愿意在寧平縣安家的人數量更多,多是入了軍籍的士卒,或是在鐵器工坊,白糖工坊有了工作的人,若是返回原籍便沒了繼續工作的機會,像這樣一個月能有四五百文工錢的工作并不好找。
整個寧平都是洛玉衡的封地。因著之前遭受倭寇劫掠,不少村子都是空的,想要安置這些人,倒也算不得難事。
這段時間還發生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張妍在兩月前的一個深夜送出那封信之后,似是受涼,感染了風寒,雖然宋言盡心盡力診治,終究是沒能將這條人命救回來。
洛玉衡很傷心,甚至還掉了幾滴眼淚。
中午的陽光照耀在臉上,沒了早晨的清冷,暖洋洋的,宋言的臉上掛著淺笑,行走在文林長街,他剛從莊子上回來,對莊子那邊的情況頗為滿意。
宋言雖然有一個游擊將軍的牌子,但卻是不能公開的。
所以,明面上這次招募的所有士卒,全部都是備倭兵。
總數量,七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