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八楊和志眼簾垂:“實在不行,就反了他娘的。”
“早些年,咱們只顧著聯姻,試圖暗中控制整個寧國所有勛貴,將這一層關系網當做楊家護城河……那時候皇權還很有影響力,這樣做也是迫不得已。”
“可實際上,自仁宗時期開始,楊家的勢力便已超越皇權,雖然被隆泰帝扳回一些,但隨著隆泰帝水患病,不治身亡,一切又重回原點。元景帝時期,楊家勢力繼續膨脹,元景帝察覺到不對,又被太醫院一碗藥送走……起來這太醫也是個人才,一碗藥兩帝王。”
“寧和帝登基初期,我們完全已經有了掀翻這桌子,登臨九五的機會,卻因為顧忌什么名聲,反倒是讓寧和帝逐漸成長起來,以至于發展到現在這局面。”一邊著,楊和志一邊抬起腦袋:“但現在,我們仍有機會。”
“瑯琊城內,不楊家子,單單只是各房護院,家仆,便數以萬計。”
楊家七房,每一房都有成百上千,甚至更多實力強橫的護院,除此之外還有偏房,旁支,全部湊在一起,家仆數萬絕不夸張。
“更有佃戶十數萬,這些佃戶全都是楊家死忠。”楊和志繼續道。
寧國施行的是人頭稅和田賦并行,就是一個七至十四歲孩童,一年要繳納人頭稅三百錢,一個成年男女,一年要繳納人頭稅兩千錢,兩千錢折合米一點五石,差不多就是一百八十斤。一個五口之家,一年要繳納人頭稅八千三百錢,折合米七百五十斤。
聽起來似是不多,可考慮到這個時代的糧食產量,一畝地能有兩百斤已算豐收,七百五十斤米,便頗為驚人了。再算上田賦,一個五口之家擁有糧田二十畝,一年三分之一的糧食都要上繳,而這,已經算是極好的自耕農了。
隨著土地兼并愈發嚴重,失去土地的農戶只能成為地主豪紳,世家門閥的佃戶。成為佃戶之后,田賦沒了,人頭稅依舊存在,而租賃地主的土地佃租更為驚人,直接拔高到五成,再加上租賃地主的耕牛,耕犁,農具,一畝地八成的糧食都要上繳,剩下的那點根本不足以填飽肚子。
是以寧國農民,普遍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便是豐年,依舊餓死者甚眾。
然,楊家不同。
楊家雖然壞事做盡,也兼并土地,但從不苛待佃戶,租賃楊家的土地,除卻上繳官府的人頭稅之外,耕牛耕犁農具幾乎是免費租賃給農民使用,佃租更是只有兩成。所以楊家的佃戶,雖失去土地,可日子比起之前似乎還稍微好了一些,因為這個原因,楊家的佃戶對楊家可謂是忠心耿耿。
老百姓嘛,向來都是這般,誰能讓他吃飽飯他的心就向著誰。在瑯琊城中,甚至還有老百姓自愿賣身楊家為奴,畢竟成了奴籍,就已經算不得人了,人丁稅自然也沒了,省下的口糧還能讓自己的日子過的更舒坦一些。
若是遇到洪澇干旱天氣,糧食產量不如意,楊家還會主動開倉放糧,幫助瑯琊城以及周邊百姓渡過難關……楊家很注重對瑯琊的經營,楊家子嗣若是在瑯琊郡有欺男霸女,巧取豪奪的事情發生,百姓告至楊家,一經查證,立馬便是開宗祠請族譜,逐出家門。
是以,楊家后裔不管在其他地方是如何囂張跋扈,但在瑯琊郡那是一個比一個老實。在瑯琊郡百姓心中,楊家那是活菩薩一樣的存在。楊家是不是做了壞事,是不是想要篡權奪位,老百姓不在乎,他們只知道跟著楊家他們的日子比之前更好了。
而這,便是楊家真正的根基,也是楊家能傳承數百年真正的底蘊。
“若是我們現在舉起反旗,按我估計,瑯琊百姓十之七八都愿意跟隨起事。”楊和志繼續道:“這將是超越目前寧國所有亂軍的,最強的一股力量,我們完全可以直接殺上東陵,將寧和帝從龍椅上扯下來,心情好的話便讓洛靖宇坐上那個位子,若是洛靖宇不聽話……”
“我們自己坐上去,也無不可!”
“這皇帝,洛家坐了上百年,現在也輪到我們楊家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