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地處運河與長江交匯之地,再加上西晉八王之亂,許多中原世家大族紛紛遷往江南,大唐最富庶之地,已經漸漸從關中,變成了江南。”
劉謹閱歷豐富,分析的頭頭是道。
事實上,這一點,和后世的許多專家、學者都有異曲同工之妙。
揚州是京杭大運河邗溝段的起始點,始于春秋時吳國開鑿,后經隋朝楊廣拓寬清理,至貞觀年間,已成為溝通長江與淮河的重要水路通道。
長安城里來自各地的貨物,至少有三成是走這條運河運來的。
當然,這其中也有劉謹不知道的一點。
揚州之所以能在唐代如此繁華,是因為揚州位于長江入海口的最高點,沒有任何一座城市能與之抗衡,它的下面有一條寬闊的入海口,可以讓船只通過。
但隨著長江泥沙的堆積,沙壩并岸,長江的入海口也在緩慢的向東移動,揚州一帶的河道,已經不太適合大型船只停泊。
這也是為什么在清朝時期,雖然揚州依舊是長江與大運河的交匯點,但是地位卻遠遠比不上唐代,反而是上海崛起了。
“不錯,不管是嶺南的船隊,還是南洋諸國的船隊,想要去長安,只能在揚州靠岸。就算是去杭州,也要經過揚州,依我看,這揚州的地位,用不了多久,就會水漲船高。”
對于揚州,李想并不是很了解,但從唐詩中,他也能感受到揚州的重要性。
事實上,揚州在安史之亂后,由于關中勢力急劇衰落,導致江南地位急劇上升,才達到了鼎盛時期。
“王爺,其實這揚州也是我出生的地方,只是當時年紀小,印象不是很深。”
此言一出,李想頓時就愣住了。
“媚娘,你不是出生在利州么?”
后世之中,關于武媚娘出身的問題,也是眾說紛紜。
有人說利州,有人說長安,也有人說洛陽,眾說紛紜。
李想萬萬沒想到,她竟然是土生土長的揚州人。
“回王爺,家父在貞觀二年才來利州任職,那時候,我都沒小玉米大呢,哪里是利州人?”
“應國公以前是揚州的官員,這一點本王還真不知道。”
“我父親在揚州的時候只是個小官,王爺不記得,也是正常的。”
武媚娘對揚州發生的事情并不了解,所以李想不知道,她也不在意。
“沒想到你竟然和揚州有這樣的關系,那我們就多住幾日吧。”
……
揚州江都縣。
縣令顧剛此時正在后衙中用著午膳,神情有些恍惚。
雖然桌子上擺著他最愛吃的燉羊肉,但還是停了下來,筷子上的羊肉掉在了地上。
“爹,不會是長安來的那個監查使燕王殿下想要為難你吧?聽說他這幾天一直在江都縣。”
燕王身為監查使,到揚州來,自是不能低調,揚州上下,誰不知道最近來了一位大人物?
至于燕王的名聲,則是好壞參半。
揚州和長安城相隔甚遠,長安傳來的消息,很有可能是假的。
很多時候,平民百姓更愿意相信那些世家大族的負面新聞,而不是那些正面的傳言。
不過,關于李想的傳聞,卻是另一回事。
一些喜歡他的人,更是把他當成了明星。
不喜歡他的人,都覺得他是個紈绔子弟,即便是他寫出了幾首好詩,也是借著別人的手寫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