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靜哼著小曲,往棉花地里加了些肥料。
去年,他種了新的南洋大米和稻魚,讓他的收入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本來今年他還打算繼續養殖稻魚,但聽鄰居們這么說,他還是決定聽燕王府的管家來種棉花。
李想分了一半給長安城的勛貴,剩下的也只有三千多畝了。
李想想讓燕王府做大唐第一的棉布商人,但絕對不想做第一大棉農。
“石福貴,你跟去襄州的石馬和石豪,有沒有來信?”
另一邊,石福貴也在忙著給棉花施肥,兩人認識很久了,偶爾也會聊上幾句。
“上個月,我接到一封信,說他已經在襄州安頓好了,正在忙著開墾荒地,讓他放心,除此之外,并沒有其他的事情發生。”
有句話說得好,家書抵萬金。
這個時代,沒有手機,也沒有網絡,想要把消息傳出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當然,這是因人而異的。
對于李想來說,只要他愿意,隨時都可以派人去送信。
“放心吧,我聽說關中這次去襄州開墾南洋水稻的人有數萬之多,朝廷對此很是重視,一定會安排妥當的。”
石福貴的兩個弟弟之所以會選擇遷移到襄州,也是因為他的一句話。
所以這件事,兩家人偶爾也會聊一聊。
“燕王親自出京,視察南洋種植水稻之事,倒不是太擔心石馬他們種不出稻來,就是怕他們人生地不熟,受人欺負,生病什么的。”
石福貴的話,倒也是實話實說。
這個時代,家族觀念很重,很多時候,都是幫親不幫理。
你一個外來人,真要跟當地人起了沖突,吃虧的多半是你。
“放心吧,獅山書院的很多學生,都是跟著遷移過來的,有他們在,沒人敢鬧事。而且,到時候燕王也會去一趟襄州,襄州距離長安并不算太遠,你只需要靜待消息便可。”
石靜這番話,雖然有些安慰之意,但卻是發自肺腑。
借著朝廷大力推廣南洋水稻的機會,他們在襄州開墾出了一塊百畝的永業田,讓子孫后代受益。
而且,石家兄弟眾多,石馬和石豪也能照顧一二,再加上石家村其他幾家也要去,這點風險與利益相比,根本不算什么。
“那就拜托你了。”
……
長安城西北方向,渭水之畔,一座嶄新的、恢弘的建筑正在冉冉升起。
“長孫兄,你麾下的那些大儒,已經答應去渭水書院任教了,是不是?”
鄭海與長孫沖并肩而行,完成了渭水書院正式開張的最后一步工作。
如果說觀獅山書院的蓬勃發展,刺激了這兩家,那么渭水書院的建立,便是韋杜兩家聯合創辦的曲江書院。
他們都是有眼力的人,自然能看出書院的未來。
雖然一開始可能會虧本,但是對于鄭家和長孫家來說,卻是不算什么的。
如今的書院,除了觀獅山書院,大部分都是以科舉考試為主,并不需要太多的實驗。
不像后世,每一年的實驗室,都要投入大量的資金。
“放心吧,有我爹在,還能失敗不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