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參軍,駱賓王雖然有希望考取功名,但單憑他一人之力,想要壓制曲江書院,怕是有些困難。還有,渭水書院,也將在幾天后正式成立。”
駱賓王走出許敬宗的辦公室后,劉涵站在一邊發表著自己的看法。
“這倒也是,不過明經科、進士科與明算科可不一樣,不是普通工匠子弟努力幾年就能考上的。這些年來,參加春闈的學子,幾乎都是各大世家的子弟,沒有一個是工匠出身的。”
對于大唐的科舉,許敬宗還是很了解的。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是許敬宗的功績。
怎么能不研究一下呢?
“其實,如果王爺肯把房相請到觀獅山書院去講課,相信會有更多的學生想要加入經學院。再不濟,你也可以請幾位朝中重臣來書院教書,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讀書人。”
劉涵的話,說得很直接。
作為一名讀書人,觀獅山書院也好,曲江書院也罷,甚至是渭水書院也罷,他最關心的應該是加入哪一個書院,才能得到最大的利益。
以大唐現在的科舉制度來看,如果自己的教諭是朝廷命官,那就有很大的機會通過科舉。
許敬宗聽劉涵這么一說,便在腦海里把朝中幾個官員都過了一遍,然后說道:“戶部尚書戴胄剛剛辭官,你隨我去戴府一趟,看能否請他入書院講學。”
戴胄雖然不如歐陽詢、虞世南這等儒道巨擘那么有名,但畢竟是前戶部尚書,權勢也不小。
至少,對于許多從外地來到長安的學生而言,這是一件非常吸引人的事情。
一所學院的優劣,主要取決于其教師的水平。
這一點,就算是后世也是如此。
就算是馬云捐了一千萬,把學校建得金碧輝煌,也比不上北上廣的任何一所重點小學。
在北上廣,能進好小學的,以后至少也得是211以上的畢業生,985也不奇怪。
“如果戴大人愿意坐鎮經院,那對經院的吸引力就會大增。禮部尚書顏師古和岑文都是京中赫赫有名的人物,如果能請到他們來書院講課,哪怕只是像房二郎這樣的客座教諭,也是極好的。”
劉涵現在滿腦子都是如何幫助許敬宗管理好觀獅山書院,所以對這方面的事情還是比較了解的。
這就像是后世很多大學的教授,有些人在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之后,就熱衷于做管理工作,希望能夠在這個領域有所建樹。
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觀獅山書院的確需要一批劉涵這樣的科試狀元,來充實書院的管理層。
“顏師古與太子關系不錯,特意請他來書院授課,我得先問問王爺,免得壞了王爺的大事。”
許敬宗很清楚長安城里的局勢,很清楚自己這位王爺在太子與魏王的爭執中的立場。
正因為如此,他更要站在李想的立場上考慮。
這也是許多職場人成敗的關鍵。
凡事不能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
在采取行動之前,你要想一想領導的需要和他的想法。
說句不好聽的,領導想做什么,你就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