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日子以來,長安城中發生的事情,他都很熟悉。
當朝廷宣布這個政策的時候,他就感覺到了這是劉家村千載難遇的機會。
劉方現在在建設局混的風生水起,劉家村的其他村民也都在長安城里幫忙,日子過得還算滋潤。
而在他的家鄉,還有數百人沒有離開。
雖然生活條件比周圍的村子要好很多,但是和《大唐日報》上所說的移民們的幸福的生活相比,還是差了十萬八千里。
從大唐日報創辦到現在,所有的報紙,劉方幾乎都看過。
關于移民們的幸福生活,他已經聽膩了。
“什么棉花,我們從來沒聽說過,怎么可能有這么大的利潤?”
劉柳活了這么多年,劉方的話雖然很有誘惑力,但他還是冷靜的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
“族長,不會種棉花,也是正常的。其實,在關中道里,懂得種植棉花的人并不多。”
“觀獅山書院的農學院,特別安排學生跟隨移民到河東道,教他們種棉花。今年我們在長安城外種了一萬多畝棉花,聽說比水稻還容易,那還怕什么?”
“劉方,河東道距離藍田縣太遠了,人生地不熟的,萬一被人欺負了怎么辦?”
劉柳跟劉方說著話的時候,已經有幾個人圍了過來。
劉方開口道:“所以我才提議,要將劉家村舉村遷往河東道,并將列祖列宗的牌位也一并接去。我們有幾百號人,還有其他的移民在附近,沒人敢對我們怎么樣。”
劉柳道:“我聽說,朝廷在晉陽和朔州之間修了一條水泥路,那河東道應該也有水泥路吧?”
劉方:“不錯,從晉陽到朔州,已經有一條水泥路了。所有的移民,都可以坐四輪馬車,順著水泥路往河東道走。”
“而且,這些移民,都被安排在了河東道的南邊,而那些晚移民的人,則被安排到了北方。”
“族長,你也知道,越往北走,越是偏僻,越是靠近胡人。”
“這個……給我半天的時間,我把村子里所有的青壯都召集起來,大家一起商量商量。”
聽到劉方的話,劉柳的心一下子提了起來。
身為劉家村的族長,他也算是見多識廣了,自然知道搬到南邊和北邊有很大的區別。
河東道的南面,緊挨著關中道。
至于北方的朔州,那就是邊陲之地了,旁邊就是胡人。
光是地價,就有不小的差距。
……
杜府。
“你真的要去朔州?”
“雖然朝廷給了三萬畝良田,但是那都是虛無縹緲的東西,說白了,就是一片草原而已!”
“想要種出一片棉花地來,少說也得上萬貫,還得安排不少人手。”
杜如晦雖然死了,但他還在二十四功臣之列。
而杜芳,因為繼承了爵位,所以朝廷還是給了他三萬畝田地。
“二弟,我知道你對燕王并沒有什么好感,而且,我也并不是很喜歡他,不過,種棉花能賺多少錢,你心里沒點數嗎?”
“如果不是你攔著,咱們家最少也能種上幾十畝地,如今已經錯過一次,難道還想再錯過一次不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