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坊城已經建了很多年。
陸陸續續的,工廠越來越多,但是周圍還是有一大片的荒地。
雖然一些地方已經提前鋪上了水泥路面,但依然給人一種荒涼之感。
長孫家也跟著湊熱鬧,買下了這三萬畝地,現在后悔得腸子都青了。
已打算出售所有的土地。
“郎君,這次燕王讓我等前來,恐怕不僅僅是游山玩水這么簡單。”
朗晴帶著幾個鐘表研究所的學生,在作坊內閑逛著。
做為大唐最大的四輪馬車生產作坊,一天至少有兩三百輛馬車從這里下線。
這些馬車,有的被賣給長安城,有的被其它商人轉賣到關中各地,還有洛陽。
反正長江以北,馬車有一大半都是出自燕王府。
“這段時間以來,鐘表作坊的產量一直都在緩慢的增長著,可是距離燕王殿下的要求,還有很長一段距離。”
“要知道,一輛四輪馬車,所需要的零件并不比我們的鐘少,但是,一天最少也能達到兩三百輛的產量,所以,燕王才會讓我們來這里學習。”
朗晴的悟性很高,李想雖然沒說什么,但也能猜出個八九不離十。
座鐘的需求量很大,雖然不能像拍賣會上那樣賣出天價,但也絕對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李想怎么可能放過這么好的機會?
這就給鐘表作坊定下了kpi了。
更小,更準,生產速度更快!
前兩件事急不得,但再快一點,卻是完全有可能的。
當然,李想也可以自己設計一條生產線,專門生產鐘表,但他不想那么累,而且,他想培養一批有經驗的設計師。
所以,他決定讓朗晴帶著一群人去看看。
“劉笮,能不能跟我們說說,這四輪馬車作坊是怎么建造的?你們的產量還能擴大嗎?”
朗晴一臉謙虛的看著劉笮。
劉笮是四輪馬車作坊新出來的四級工匠,專門負責這條生產線的設計,這次馬車作坊的掌柜特意派他去迎接朗晴他們。
“沒問題,朗所長。我已經給大家簡單地介紹了一下,長安城里的馬車生意,是什么時候開始的。那我現在就給你們講一下,這幾年來馬車的產量有了什么變化。”
朗晴的大名,劉笮早有耳聞。
事實上,燕王府旗下各大作坊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劉笮甚至還拜讀過朗晴的論文。
當然,劉笮之所以會看這篇文章,完全是因為匠師等級考核,需要在《科學》上發表過一篇文章。
但是,這一次不同了。
每個有志于藝術的人,都會認真地《科學》上的每一篇論文,即便是完全看不懂的部分,他也會去看看。
誰不想成為第二個朗晴?
小小年紀,就已經功成名就,家財萬貫,這是何等的人生贏家啊。
“這家馬車作坊一開始建造的時候,一天只能生產二三十輛。而且,因為每個工匠的手藝都不一樣,所以每一輛馬車上的部件,都是不能互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