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民仿佛憑空消失一般,就好像他從未在靜華的生命中存在過一樣。
靜華不斷地尋找,她發尋人啟事,沒有結果。
她去報警,可卻被告知,沒有相關的親屬關系,不能立案。
她去找哲民的教練,想通過一切的蛛絲馬跡去尋找哲民的下落,可還是一無所獲。
觀眾們的心又開始懸了起來。
哲民到底還活著嗎?
他們愿意相信是活著的,可電影中的一切,又都表現出他已經不在了樣子。
“你怎么這么固執啊?這棟樓馬上就要拆遷了,就剩你一個人,一個星期之內,你必須得搬走!”
客廳中,靜華抱著膝蓋,孤獨地坐在沙發上,身邊只有一條金毛狗陪著她,門外是一群帶著袖標的社區工作人員。
他們的小家,要被拆遷了,可她還是沒有哲民的下落。
如果,連這最后的家都沒了,那么她真的就再也找不到哲民了。
可沒有辦法,她一個弱女子,又怎么能改變得了這一切。
“這是一首簡單的歌,沒有什么獨特,”
“試著代入我的心事,它那么幼稚,”
“像個頑皮的孩子~”
“多么可笑的心事,只剩我還在堅持,”
“誰能看透我的眼睛,讓我能夠不再失明,”
“我要記住你的樣子,像魚記住水的擁抱,”
“像云在天空中停靠,夜晚的來到,”
“也不會忘了陽光的溫暖~”
“我要忘了你的樣子,像魚忘了海的味道~”
一首婉轉動聽的《像魚》響起。
電影中的靜華,想起了兩人的溫暖時刻。
哲民細心地為他改造屋子,讓溫暖的陽光照進房間,送給她那只可愛的小金毛,一直陪伴著她。
她無比想念哲民那寬闊的肩膀和那熟悉的味道。
音樂這個東西,真的是很容易就引起人們的情感共鳴,《像魚》這首歌原本的含義是描述了主人公對感情不舍卻又抓不住的心情,在歌曲淺淺淡淡的悲傷里經歷著反復的掙扎。
而劉藝菲唱在此處,表達的依然是對那份感情的不舍,不過,后半段卻不是抓不住,而是尋不到。
那種滿懷希望,憧憬自己看見戀人的時候,他卻不見了,自己的世界只剩下了自己一個人。
同樣的悲傷,同樣的可憐。
時間一轉,電影里的時間過去了兩年,哲民依然是杳無音訊。
靜華開啟了自己的手工店,就像兩人曾經暢想的那樣,只不過,她依然沒有忘卻這段感情,憑著自己的記憶,一遍一遍的制作著哲民的頭像。
這兩年中,她遇到了很多的追去者,可每次面對對方的表白,她都是用自己已經結婚了這個理由搪塞過去。
在她心中,依然相信哲民沒有死,終有一天,會讓她再次遇見。
可現實往往就是這么殘酷。
哲民再次出現在鏡頭中時,整個人已經大變了樣子,臉上帶著丑陋的傷疤,腿也瘸了,成了一名殘障患者。
至少還活著,不是嘛。
就在臺下影迷有些慶幸,期待著兩人能夠相認的時候,孫羿再次跟大家開了個一個玩笑。
靜華憑借自己曾經學會的按摩,在醫院做志愿者,她還是那么的善良,希望自己可以幫到其他人。
也許是上天的恩賜,她遇到了哲民。
當她按著那熟悉的背脊時,一時間有些遲疑,仿佛想到了什么,可是看著病床上的身份卡,那一串陌生的名字,讓她自嘲的笑了一下。
并不是那個讓他魂牽夢繞的人。
臺下的影迷一陣唏噓。
沒想到,都連年了,好不容易終于見到,這夠導演居然還不認兩人相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