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在得到了皇帝要修黃河的話,且一次性就給先批了五十萬貫的錢后,薛祥在京師坐不住了。
直接向朱元璋上了奏疏,請求親自前往中原,沿黃河沿線,去實地考察去了。
要拿出切實可行的方案,確保接下來治理黃河,不多花一文冤枉錢,多出半分冤枉力。
務必把黃河徹底束縛住,讓今后的百姓,再不受黃河水患之苦。
面對這樣言辭懇切,極其務實,由立志高遠的請求,朱元璋又哪里會拒絕?
當即便同意了薛祥所請。
并且還專門讓人把薛祥喊來,親自進行勉勵。
言說治理黃河之事,就盡數托付給薛祥了。
并說,治理黃河功在千秋,利也在千秋。
薛祥要是真能主導著,把黃河給治理好,他就在之前被杜充挖開黃河的地方建廟,為薛祥塑身,立于廟中。
永享香火祭祀,勒石記功,讓他治理黃河之事永遠流傳下去。
本來薛祥就有志治理黃河,得知皇帝決心十年內,徹底把黃河治理好,就已經非常感激了。
而今得知了皇帝的這個承諾,一張臉都瞬間變紅了。
當即便決定,哪怕死,也必須要克服一切困難,把黃河給治理好!
勒石記功,建廟塑像永享香火啊!
這是何等大的榮耀!
可比青史之上,留下簡單的名字,要榮耀的太多太多了。
秦朝修都江堰的李冰父子,還有那一直存在的二王廟,就是最好的榜樣!
朱元璋此時依舊非常清晰的記得,薛祥聞聽自己給出這個許諾之后,那驚喜激動的模樣。
也記得薛祥的發誓賭咒。
說出這話前,朱元璋就知道這個條件對于有志治理黃河的人,有著極大的誘惑。
是最好的獎勵。
看到了薛祥的反應后,朱元璋才知道自己錯了,嚴重低估這獎勵對人的激勵有多強。
看著那發誓賭咒,說絕對不會辜負皇恩,哪怕是也得死在黃河治理好之后,且必然能在十年之內,把黃河治理好的薛祥。
同樣也想要把黃河治理好的朱元璋,都禁不住開始勸薛祥了。
讓他不要有太大的壓力,不用把自己逼的那樣緊。
十年只是一個目標,不用真的被這個目標給限定死。
寧可慢點,也必須要把事情給做扎實了。
不能為了敢進度,就忽略質量。
只要能把黃河徹底治理好,就算是多花上個三五年,也無妨,同樣是大功一件,他的那些承諾同樣算數。
一定要牢記中都城的事,要引以為戒……
和那些散朝的官員所猜測的不同,朱元璋這一次把這些人留下,倒并沒有什么太大的事情需要吩咐和商議。
反而是一些零碎事。
比如,確定都在北面的什么地方,建立通商互市的集市。
又該派遣哪些官員去進行管理,任何收稅之類。
再比如,提前為治理黃河做準備,以及移民的事。
還有稅收改制,各處轉運司的建立,和績效考核的事。
這些事很瑣碎,涉及到方方面面,但同時又無比重要。
屬于必須要做的。
他想要大明變得大不一樣,那么這些制度上的改變,是必須要進行的。
而且,制度的變動,各種事情的推進,也并不是嘴皮一碰,就可以不用理會的。
想要事情落實了,需要付出諸多的心血和努力。
需要多盯著點,發現困難,解決困難。
就這還很有可能會有不少地方,有人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的鬧幺蛾子。
做事,難的從來不是制定計劃,而是如何把計劃落實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