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下子,有朱元璋受的了。
想想看,投入那么多,費那么大,調子起的那么高。
結果卻在這個時候,因為找不到特別好的辦法,而不得不暫時停工,或者是修繕好后沒用上多少年,這么大力氣治理的黃河就再次決口,一瀉千里,那這樂子可就更大了。
這玩意兒,與其大力氣對其進行修繕,反倒不如選擇視而不見。
在這件事情上,可謂是做的越多錯的越多。
朱元璋雄心萬丈,現在就挨了當頭一棒,驚喜吧
調子氣這么高,投入又這么大,只能硬著頭皮做下去。
可硬著頭皮做下去,也不會有什么好結果,做的越多只會賠的越多。
這就叫做進退維谷,左右為難,騎虎難下,下不來臺!
這件事處理起來,猛的一看似乎很簡單。
選擇薛祥都給做好了,要么同意薛祥所言,朝廷發召令,在全國范圍內,徵集在水利上面有知識有想法的人,匯集天下智慧,想出根治黃河的辦法。
或者是不同意薛祥提議,讓薛祥接著往下修。
可是,這看似簡單的選擇背后,卻有著太多太多的考量,關係著大明,也關係著朱元璋的臉面,還有實實在在的利益。
就目前而言,在胡惟庸看來,不論怎么選擇,都不不行。
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薛祥子這個奏章上的好!
接下來,有朱標和朱元璋頭疼的了。
對於薛祥此時的遭遇,胡惟庸同樣是拍手稱快。
這傢伙身為工部尚書,本該對自己這個丞相畢恭畢敬。
結果這傢伙,在經歷中都城的事上,沒怎么受到朱元璋的懲罰,反而在后面將其給提拔成為了正式的工部尚書。
自此之后,這傢伙似乎一副以朱元璋心腹自居的樣子。
不怎么把自己這個中書省的丞相,放在眼中。
這讓胡惟庸想想就覺得惱火。
這個時候,薛祥主持修黃河,鬧出了這樣的事來,他自然樂得看戲。
薛祥這傢伙,以為他的智慧才能有多么的出眾,覺得他能徹底根治黃河。
怎么可能!
黃河的問題若是有那么好解決,何至於決口兩百多年了,這么長的時間里,也都沒人能將其給治理好。
這傢伙還妄想著,通過徹底治理黃河,一舉成名流傳千古,拿下這么個大功績。
現在好了,抓不到狐貍反惹一身騷。
看來經歷了這次的事情后,薛祥還有什么臉面愛繼續傲氣。
這封奏章,不僅是把天大的難題拋給了朱標,朱元璋,同時也將薛祥的無能,給公諸於眾。
讓天下人都知道,他這個工部尚書,能力也不怎么行。
這樣的結果,對於一個想要通過修理治理黃河,來求得虛名的人而言,別提有多么的酸爽。
其實,在胡庸看來,黃河根本就不用去治理。
兩百多年都這樣過來了,不都好好的
朱元璋非要想不開去治理黃河,這不是吃飽了撐的,自己找給自己找麻煩嗎
黃河治理好,是能帶來不少的好處,可是修不好的可能實在是太大了。
弄不好就是入不敷出。
當然,最為關鍵的是,治理黃河這事皇帝盯得緊,又全權交給薛祥進行負責。
薛祥又不懂得做官的人情世故,這么大的一個工程,又涉及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和錢財,看著就讓人眼饞。
結果,自己這個中書省的丞相,卻從里面撈不到什么好處,這就讓他很難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