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只要不傻,稍微有一些經驗,就能知道內閣前途無量。
如今或許地位會比較低,可是今后隨著時間的發展,內閣的地位,會會隨之變得越來越高。
不需要多看別的,單單只看皇帝要把他最看重的親兒子,大明的太子,下一位的皇帝給弄到內閣當中,讓其去當內閣首輔,就能看得出來。
這這內閣不重要,皇帝怎么可能會做出這等安排來?
除了這些之外,還有別的事情吸引著很多人的目光。
這個巨大的吸引力,便是太子朱標。
雖然如今,在不少人的眼里,太子朱標不如之前時那般的好了。
但是整體上,還是遠遠比朱元璋仁善。
若是也能進了內閣,那就能日日和太子進行接觸。
爭取在太子跟前,留下一個好印象。
那今后,可以好處多多,前途無量。
哪怕按照皇帝的規定,內閣成員本身品級不高。
哪怕是內閣首輔,也才不過四品官。
但是,在場的大多都是官場的老油子,不是外行人。
哪里不知道,這里面的彎彎繞?
無非是位卑權重而已。
當官,所看的可不僅僅只是品級的高低,更為看重的,是看實際擔任的職務,手里面權力的大。
這才是最為重要的。
“至于內閣次輔,以及內閣的其余成員,咱這里先不任命。
且待稍后再議。”
讓他們這些人失望了,朱元璋并沒有當場任命內閣次輔,以及相應的內閣成員。
這讓不少原本都是望眼欲穿,心里面暗自提了一口氣的人,忍不住有些失望。
但也僅僅只是有些失望而已。
皇帝此時沒有當場宣布,那就明他們在接下來,還是有著一些機會在的……
自己大明,后世時官員進入內閣,也形成了制度,有一定的規則。
比如,非進士不入翰林院,而非翰林又不能入內閣。
又有庶吉士之分……
庶吉士是朝廷的人材預備團,這是一套很成熟的體系。
但是朱元璋并不準備沿用。
因為他覺得這樣的一套,選拔內閣首輔的做法,和他的一些理念不太符合。
他所要想要的,是宰相要起于州郡。
除了能考上功名之外,還必須有實際的,治理地方的經驗。
通過了
能真的明白,朝堂與朝堂各方面的實際情況,并有很強的能力。
這樣的人再進內閣,那才是真真正正的能起到作用。
而大明后世,所形成的那套入內閣的相關制度,也同樣能選拔人才。
但是庸才也一樣不少。
而且,入內閣的人,大多都在京師這邊打轉。
不能一個有地方上的工作經驗的都沒有,而是整體占比少。
而且,到地方所進行的工作,大多也不是基層的。
這點朱元璋覺得不太好。
他想要這些人。能有一定的基層工作經驗。
而后一步步的上來。
別的不,就比如張居正,若是能在基層多摔打上幾年,那他在進行相關變法時,必然要干得更好,更為全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