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射卻笑道:
“正平此言有誤吧?”
“我聽聞徐州之富,緣于劉玄德用李子玉為謀主。”
“其人開屯田,收流民,撫定諸郡。”
“孔北海來徐州治學,亦是此人之謀。”
“緣何將徐州富庶之功,獨留于孔北海耶?”
與禰衡不同,黃射是一個政治人物,思考問題比較理性。
按照他收到的情報,就是李翊在著手幫劉備治理徐州。
才使得徐州的手工業、農業飛速發展。
基本上已經恢復到了陶恭祖時期的生產力了。
而禰衡作為游歷天下的游子,思考問題就更加感性。
果不其然,
只見禰衡面色一變,叱道:
“黃兄莫要胡言。”
“我偶然聽聞李子玉乃是山野出身,不治經典,未學儒道。”
“天下豈有不讀書而能治國安邦之人?”
“料此人乃欺世盜名之輩,不值一哂。”
“我曾經途徑平原之時,黃巾造逆。”
“孔北海更置城邑,立學校,表顯儒術,興辦太學。”
“糾集吏民為黃巾所誤者男女高達四萬余人。”
“此我親眼所見,與徐州之治合不相同乎?”
這……
黃射很想反駁禰衡,但他知道跟他辯論起來,那就沒完沒了。
何況禰衡有自己的局限性。
他作為求學游子,所見所聞是有信息差的。
百姓聽到的,傳播的,至多只有百分之五十是真的。
而真實的信息則掌握在統治階層手里。
他們給百姓聽希望他們聽的話。
至于不好的信息,統治階層內部聽聽就行了。
比如打了勝仗,殲敵一萬人。
自然要對外宣稱殲敵十萬人。
這是給老百姓聽的,用來提振吏民士氣的。
黃射作為市級高官,所接觸到的信息自然要比禰衡完整許多。
當下也不和禰衡爭辯,只道:
“罷罷罷,我不與你爭論。”
“是非曲直,待正平到了徐州,自然知曉。”
“還是先與我去見龐侍中吧,船只明天一早才出發,現在趕去還來得及。”
于是,黃射便帶著禰衡趕去港口找龐季。
此時出使的船只停靠在岸邊,龐季卻未忙著清點行李,反而在與一人爭執。
“叔父就帶我同去罷,多一個人少一個又有何區別?”
一名年輕人站在龐季面前,努力爭辯。
龐季卻有些無奈道:
“吾此去徐州非是為了玩樂,而是有公事要辦。”
“士元你便待在襄陽安心讀書,待吾回來,再考校你的功課。”
……
(感謝群友淺野瞳兄弟的繪制,此為目前中原及南方勢力圖)
(雙色為附庸勢力)
(勢力僅針對重點的諸侯,方便大家理解)
(大家有想看別的諸侯勢力圖的,可以評論說一下)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