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尚之來,久則不敵。”
“愚以為將軍與李子玉有舊,玄德公又為將軍舉主。”
“今可呼李子玉借道青州,來擊袁尚。”
“若李郎至,必先攻鄴。”
“袁尚若引兵來救,將軍則引兵而西,自鄴以北皆可虜得。”
“若袁尚軍破,其兵奔亡,我等又可斂取,以拒河南軍。”
“況李子玉遠道而來,糧餉不繼,必不能久持。”
“我等仍可據冀州,以圖進取也。”
“再不然,趙國以北皆我之有,亦足與河南為對矣。”
郭圖的想法也很簡單,但憑平原、樂安兩地,是不可能與袁尚相抗的。
所以只能夠引外援。
至于是選曹操還是劉備,兩人各有優劣。
曹操的地理位置好,他若出兵,能夠直搗鄴地。
劉備、李翊則與袁譚有舊,更有概率請的他們出兵。
而只要有一方肯出兵,幫他們爭取大位。
按照郭圖的想法,最好的結果就是,
李翊引兵擊敗袁尚,然后袁譚趁勢收取袁尚的兵馬。
接著占據冀州,與河南軍相抗。
結果若是不理想,則退而求其次。
將富庶的魏郡讓給河南軍,袁譚可以取趙國以北的冀州領土。
雖然不完美,但總比待在平原要強。
袁譚覺得這個想法不錯,單靠自己想要對抗袁尚,還是有些吃力的。
正好青州毗鄰徐州,相去不遠。
袁譚正要派遣使者去往徐州求援之時,忽有人報荊州有使到。
“荊州來使?”
袁譚一怔,不明白劉表怎么會專程來找自己。
但對方是大州方伯,袁譚不好得罪,遂請入見。
荊州使者,乃別駕劉先也。
敘禮畢,袁譚即問來意。
劉先取出一封劉表的親筆書信,交給袁譚。
其書略曰:
“天降災禍,禍難殷流。”
“尊公殂殞,四海哀悼。”
“賢嗣繼承大統,遠近皆寄厚望,眾人皆欲展才能。”
“昔三王五霸,下至戰國,父子相殘,或有其事。”
“然欲成王業,或定霸功,未有棄親就異,動搖根本,而能成就大業,功垂后世者。”
“愿賢侄摒棄前嫌,遠思舊義。”
“復為母子昆弟如初。”
劉表這封書信內容就一條,
賢侄別打了,你兄弟倆應該團結起來一致對外。
劉表為什么要專程遣人來給袁氏兄弟解和?
一方面是因為劉表本身跟袁紹關系不錯。
在推崇兄友弟恭的漢朝,兩兄弟互相攻殺,本身這事兒就不怎么露臉。
劉表名列八駿,想充當一些和事佬。
第二個原因,也是很多人經常忽略的一點。
那就是劉表跟他的荊州實力是不弱的。
歷史因為荊州沒有太多的戰力表現,就被曹操輕松收取,導致人們覺得荊州很弱。
但官渡之戰期間,劉表跟袁紹號稱南北對峙。
即南北方實力最強的兩個,就是劉表跟袁紹。
一直到了劉表死后,荊州集團崩解,孫吳勢力才真正發展起來的。
正因如此,劉表才更要出面解和袁氏兄弟。
因為官渡之戰時,河南、河北局勢不明朗,劉表也不好下場站隊。
但現在袁紹病故,袁氏兄弟內斗,河北明顯矮了河南一頭。
他當然要出面勸兩兄弟團結起來,一致對外了。
只有這樣河北才能夠繼續與河南對峙。
在曹劉這些諸侯眼中,他們清楚這個時代是越打越強。
但劉表卻始終認為自己只要不下場,天下早晚歸屬于他。
劉表仗著自己與袁紹有些交情,認為自己能夠說動袁譚。
但袁譚可不買賬,將竹帛一摔,破口大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