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得相助,他日當共分徐、揚之土。”
“時值秋涼,惟兄珍攝。”
沒錯,馬超寇邊,曹操忍了。
孫權偷襲淮南,搶奪廬江,曹操也忍了,沒有出兵報復。
而曹操一直忍著的目的,就是怕自己注意力分散到別處時。
北邊兒的李翊會突然對他發起進攻。
而細作探得的消息,愈發證明李翊將要動兵。
曹操也加快了自己的戰斗準備,一面加強并州守備,一面又嚴防孫權。
同時找劉表索要資助,會戰事做準備。
劉表得曹操書,見其索要的資助并非獅子大開口。
便欣然同意,用船隊走潁水水路,為潁川輸送糧秣器械。
荊州毗鄰潁川,交通又便利。
這使得兩地的運輸十分方便,損耗極少。
曹操既得了荊州的糧秣,信心大增,立馬宣布進行全國總動員。
除邊關需屯重兵守備之外,其余郡縣的兵馬,有多少算多少。
全部往魏國運輸!
……
就在曹操大肆在魏國總動員之時,李翊這邊也沒閑著。
其實,他打仗的風格一直都是求穩。
如何穩呢?
那就是要有充足的糧秣,糧食只要夠,拼消耗也能耗死你。
李翊這樣的用兵習慣,與之共事過的曹操當然熟悉。
所以當李翊在北方全力籌措糧秣之時,曹操便敏銳地察覺到這是李翊要做軍事動員的前兆。
果不其然,當控制住冀州的糧價后,李翊便開始進行軍事動員了。
他命章武的徐晃、河間的張郃,各出兵五千,到渤海來屯駐。
一面又正式寫信給劉備,認為到明年開春之時,便是對魏國全面用兵的最佳時機了。
劉備得李翊信,立馬做了如下部署:
發令給青州牧的關羽,令他起青州兵,出泰山,攻打曹操的兗州。
令淮南的陳元龍,攜甘寧、蔣欽等將,發水軍,攻打曹操的汝南。
自己則在徐州全力整備,隨時準備出兵,配合北方李翊的進攻。
這是一場多線作戰,通過劉備的出兵路線不難看出。
他是希望一舉滅掉曹操的。
但諸葛亮等人力勸劉備要冷靜,眼下的魏國勢力強大,不是一戰可以滅的。
如此多線作戰,且不論最高統帥的指揮才能能否應付的了。
關鍵在于,戰線越多,破綻也就越多。
萬一一條線崩了,其他線路就跟著一起崩。
所以希望劉備冷靜,就按照李翊的構想,先把曹操逐出河北才是上策。
劉備這才放棄了與魏國拼多線作戰的想法。
但依然要求與曹操打大規模會戰。
不打則以,要打就得打個痛快,打到一方傷筋動骨!
于是,徐州經過一番內部討論。
毫無疑問地,將主戰場定在了河北。
不單單是為了響應李翊先平河北的戰略方針,更重要的是曹操現在的治所就在河北。
打蛇打七寸,當然是挑曹操最核心的地盤打了。
發書回李翊處,李翊當即回信表示。
希望劉備早早派兵來渤海。
言外之意,李翊是贊成劉備打大規模會戰的決定。
劉備得李翊書,大喜過望。
急聚文武,商議發兵河北事宜。
諸葛亮進言道:
“曹操僭位稱公,尚立足未穩。”
“倘若魏地有失,中原震動。”
“大王且休辭勞苦,必須親自征討!”
劉備大喜,“此正合寡人之意!”
遂也在全國進行了總動員。
考慮到齊國戰線頗長,各地肯定還是要留兵士守御的。
所以總共起兵八萬人,由劉備親征。
大軍分三路而進,前部青州兵關羽,先去渤海與李翊匯合。
劉備自領中軍,使張飛押后。
孔明、魯肅在徐州總督糧草,勿使缺漏。
同時,
上書天子,譴責曹操擁兵自重,僭位稱公。
劉備騎白馬金鞍,玉帶錦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