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登一摸下巴,似也覺得有些奇怪。
“……齊王力排眾議,給黃忠封了后將軍之位。”
“除此之外,并州牧馬超封了左將軍。”
“如今四方將軍,已經全部封完了。”
什么!?
關羽丹鳳眼一蹙,眉頭皺起,連連捋著胡須。
“……吾弟張飛有萬夫不當之勇,與某并列,合情合理。”
“馬超乃名門之后,屢世公侯。”
“河東之戰,一戰降并州,威震天下。”
“與某并列,亦無不妥。”
“只是黃忠乃何等樣人?敢與吾同列乎?”
關羽一甩袖子,輕哼道:
“大丈夫豈可與老卒為伍!”
歷史上的關羽其實也不肯與黃忠并列,理由就是大丈夫不能跟老兵同列。
從這里也能看出,《演義》的內容有多bug。
《演義》里虛構了關公戰長沙的故事。
這時候關羽其實就已經與黃忠惺惺相惜了。
怎么后面關羽就跟不認識黃忠一樣,吐槽他是老卒呢?
說到底啊,
歷史上的關羽跟黃忠還是交際太少了,兩人根本不熟。
而關羽本身是一個極為自負的人,他完全有理由瞧不上黃忠。
你比如說關羽他一人獨鎮荊州,是個統帥級別的人物。
在關羽眼里,黃忠只不過是一個沖鋒陷陣的老兵罷了。
就算是拿黃忠引以為傲的勇武來說。
關羽那是突入萬軍叢中,斬顏良首級。
不比你黃忠陣斬身邊就四百精兵的夏侯淵拉風嗎?
所以在關羽視角,黃忠是哪哪不如自己,還是個老卒。
卻要跟自己并列為四將。
那關羽心有不甘,也是人之常情啊。
只是關羽是直腸子,喜歡把自己的不滿給直接表現出來罷了。
畢竟他人在荊襄,也沒親眼目睹過黃忠斬夏侯的威風八面啊。
用諸葛亮的話說,就是:
——“馬、張在近,親見其功,尚可喻指。”
“關遙聞之,恐必不悅。”
意思就是張飛、馬超那是親眼見證了黃忠定軍山斬夏侯的,他們肯定服黃忠。
而關羽隔得遠,心中肯定會不服。
“……將軍此言差矣。”
陳登勸道,“昔蕭何、曹參與高祖同舉大事,最為親近。”
“而韓信乃楚之亡將也,陳平亦是亡命后至。”
“然論及班列,韓信居上,也未嘗聞說蕭、曹以此為怨。”
“今齊王以一時之功,隆崇于漢室。”
“與關將軍視同一體,親如兄弟。”
“將軍即齊王,齊王即將軍也。”
“將軍又豈是與諸人同哉?”
“將軍既受齊王厚恩,當與同休戚、共禍福,不宜計較官號之高下。”
“但相為惜此舉動,恐將來后悔耳!”
關公聞言大悟,拜謝陳登道:
“某適才不明,幸得有元龍開導。”
“若非足下高見,幾誤大事也。”
陳登暗想,大王都已經封了,我不勸你行嗎?
現在自己奉命來配合你打汝南戰事,我當然是希望你全神專注于汝南上。
而不是在官號之上計較這些。
反正你與齊王親如兄弟,齊王又豈能虧待你?
陳登心頭也是五味雜陳,他坐鎮淮南,深耕近十年。
本以為齊王會把南方戰事,交給他來打。
結果還是派了關羽假節,乃督護自己。
唉……
到底還是親兄弟值得信任吶。
可陳登轉念又一想,
關羽是齊國武官之首,李翊是齊國文官之首。
兩個人都反對黃忠封后將軍。
可劉備最后還是力排眾議,把后將軍之位給黃忠了。
也不知黃忠此時是作何感想?
在另一個位面里,
或許正如《三國演義》里寫的那般,黃忠臨死前對劉備說的那句話一樣:
“臣乃一武夫,幸遇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