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是關羽性子更傲。
張飛至少還尊重讀書人。
關羽又豈會正眼看徐州那幫士人豪強?
包括關羽坐鎮荊州時,劉備可是給關羽配了馬良、諸葛亮來輔佐他的。
只不過因為龐統的戰死,諸葛亮不得不離開荊州,被迫入蜀輔佐劉備。
不然,有諸葛亮在,關羽又豈會丟荊州。
畢竟諸葛亮,也是非常擅長調節上下級關系的。
由此可見,要想坐鎮好一方。
光會打仗是不行的。
還必須情商高,懂政治,懂職場,會處理與屬下的關系。
如果還懂農事、外交就更好了,這些都是加分項。
那么顯然,
齊國之中,符合這些條件的只剩下李翊跟陳登兩個人了。
李翊前面已分析過,不太可能去接手荊州事務。
作為六邊形戰士的陳登,就是最佳人選。
當然,你非要說的話。
田豫、牽招其實也是六邊形戰士。
但是兩個人一個北鎮幽州,監視烏桓、鮮卑,與地方豪族。
一個督護遼東,監視呂布等并州武將,與高句驪、沃沮等異族。
根本抽不開身,跑到江南來。
曹豹一通分析過后,結論只有一個:
——荊州非陳登莫屬!
接下來三日,心急如焚的曹豹又聯合了朝中與自己關系好的大臣,再次找到劉備。
希望他能夠回應公子劉琦的請求,趕快派兵去往江夏。
去晚了,就可能被孫吳、曹魏搶先了。
甚至,劉表一死,劉琮上位,肯定會直接對劉琦下手。
到時候,咱們就失去了一個強宣稱啊!
面對眾人苦口婆心的勸說,劉備只回應說:
“茲事體大,容后再議。”
怎么個容后再議法呢?
就是說要等到齊魏和談結束,李翊抽開身再說。
劉備拿李翊出來當擋箭牌也是有話說的,咱齊國的戰略方針一直都是李丞相給定的。
下江南這種大事,怎么能不過問李丞相的建議呢?
但大伙兒都明白,這顯然只是劉備的他托詞。
畢竟你要真想問李翊的意見,直接書信送去河北,一問便知。
李翊就算忙著跟魏國談判,也不至于說抽不出時間來回一封信啊?
眾人都不知道劉備葫蘆里賣的是什么藥,為什么非要等李翊忙完。
但他們也不相信劉備會把荊州交給李翊。
李翊就算再神,也不可能同時監管河北、江南。
所以大伙兒只能靜靜地等候消息。
至于劉備這邊,他又豈會不知機會難得?
接下幾日,劉備也是連連發信,催促李翊趕快和曹操達成和談。
齊國這邊可以吃點虧,先把和談結束了再說!
面對劉備的連番催促,前線的李翊也大感疑惑。
無奈之下,只得一面向曹操施壓,一面又慢慢暗自讓步。
曹操亦察覺到李翊不如往日般強勢,即問左右緣由。
才知,原來荊州那邊似乎出了狀況。
劉表臥病不起,蔡氏一族把持了朝政。
“……無怪楚國諸使近日鮮少與孤交際。”
曹操恍然大悟,知道了齊國這邊急著和談,原來是想把手伸向荊州。
程昱、郭嘉等人紛紛勸曹操道:
“既齊已退,魏公亦當釋執,見好就收。”
“且荊州若當真生變,我大魏又豈可坐視不理!”
能占到李翊的便宜,這在天下間也算是一件稀罕事兒了。
兩邊繼續拖著,的確沒有意義。
齊不能把魏土直接轉化為收益,魏又不能對三萬將士置之不救。
所以,劉表的病重,竟間接加快了齊魏的和談速度。
……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