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娘哉,大膽胡虜,安敢如此!”
漢人骨子的高傲,使得他們瞧不起周邊胡虜政權。
玄菟郡由于過去幾年一直都相安無虞,魏續便克扣了一些軍餉,以中飽私囊。
導致玄菟郡的武備相對松弛。
但魏續認為憑借現有的軍事力量,也足以抵擋外來賊軍。
只是沒有想到,這高句驪人居然會發動一場如此大規模的“突襲”。
而且這些士兵戰斗力都不弱,顯然是其最高領導層,有組織有計劃派遣過來的。
遇上這種事兒,魏續只能是自認倒霉。
將要撤走之時,或有將領諫道:
“今高句驪人來犯,將軍為國家鎮守邊關,我等尚未做足抵抗,便率軍撤走。”
“萬一朝廷降罪下來,如何交代?”
魏續卻道:
“吾等身在關外,朝廷豈能盡知遼東之事?”
“況胡酋來勢洶洶,以我手中現有兵馬,絕非其敵手。”
“不如保存實力,待見著府君之后,自有分說。”
適才的守關將領王雄是本土老將,其所轄之兵,是朝廷養的官兵。
也就是如今的劉備養的,再細一點,就是李翊用河北錢去用的。
由于遼東入不敷出,李翊的治遼政策始終是予以其高度自治。
河北處,只養邊關部分軍馬。
其裝備器械、糧餉人員,俱由河北承擔。
剩下的,則由呂布等人自給自足。
不管你們怎么養兵,李翊都不管。
反正河北每年只會給遼東一定數額的錢,剩下的都靠你們自己。
我只要遼東和平穩固,不要生事,給我出什么岔子。
就這么簡單!
這就是李翊定下的治遼政策。
基于此,魏續手中的部曲僅三千人。
要在玄菟郡,養一支正兒八經的三千人正規軍,這可不是一件容易事。
如果賊人來的少,魏續當然要抵抗。
但賊人一下子來這么多,打壞的裝備、損失的人員可都是他魏續自己的損失啊!
雖然李翊離開前,下過命令,凡是為保家衛國犧牲的兵丁,都可以找官方報備。
也就是由河北出錢,補償遼東的損失。
但邊關守將,須要先申報到平州牧呂布處。
然后由呂布申報到北戍校尉張繡處,再由張繡轉交到河北相府處進行審查。
來回耽誤的時間,少說就是兩個月。
中間還要進行審查。
即檢查是不是真的為國捐軀,有沒有虛報數目。
等審查完后再撥款,前后可能需要三、四個月時間。
兼之過去幾年,并沒有大規模沖突。
死也可能就死那么幾個人,很多將領都懶得找官方申報了。
省得麻煩。
“賊酋來勢洶洶,且作少退!”
最終,魏續為了保留自己的部曲,決定“戰術性”撤退。
高句驪兵遂得以破城,立時縱兵大掠。
城中男丁,凡抵抗者皆遭屠戮。
婦女老幼,盡被驅趕為奴。
糧倉府庫,洗劫一空,
民舍官衙,盡付一炬。
哀嚎之聲,遍傳四野。
“……殺……殺!”
這些高句驪兵中,還混雜了一些鮮卑騎兵。
北方的鮮卑政權與漢朝目前的關系其實是不錯的。
不過兩大政權關系好,不代表兩國人民也會友好相處。
鮮卑人畢竟是游牧政權,每年隆冬來臨之際,都會趁機南下劫掠。
由于邊境地區,已經開通了“互市”。
所以鮮卑官方與幽州其實沒有大規模沖突的。
過去幾年,也確實沒有起過任何戰事。
但仍然有部分鮮卑人,并不喜歡貿易通商。
他們喜歡更加簡單直接的劫掠,骨子里就享受那種掠奪的快感。
所以鮮卑部落當中,也一部分年青人,自發組成一隊,南下劫掠民眾。
這種自發組成的小隊伍,幽州官方也不好去責備鮮卑。
而且這種小隊伍,也很難對邊防形成威脅。
對于上面的領導來說,只要你威脅不到邊關的安全。
那我就可以向中央交代。
中央只要知道邊關好好的,那我的烏紗帽就穩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