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武六年秋九月丁未。
洛陽皇宮德陽殿內,晨曦初照。
劉備端坐皇位之上,冕旒垂面,神情肅穆。
階下文武分列兩側,文官以首相李翊為首。
武將以漢壽公關羽居先,皆肅立待命。
“眾卿平身。”
劉備抬手示意,聲音沉穩有力。
“今日召諸卿前來,乃為商議南征孫吳之事。”
“子玉,可將內閣所擬章程詳細道來。”
由于滅吳的戰略計劃,是一項非常大的工程。
所以花了將近一季的時間,才將之敲定。
滅吳的計劃是在夏初提的,直到近中秋內閣才擬出具體的滅吳章程。
因為其動員的兵力、甲胄、器械,以及戰后的百姓安撫,都是一個龐大的工作量。
相李翊出列,手持象牙笏板,深施一禮:
“臣遵旨。”
他轉身面對眾臣,展開手中竹簡。
“自陛下龍興以來,已歷六載。”
“今國勢日盛,兵精糧足。”
“正當興兵南下,掃除吳寇,復我大漢舊土。”
殿中頓時一片肅靜,唯有李翊清朗的聲音回蕩。
“臣與兵部、戶部諸公反復核算,伐吳需調大軍二十萬。”
“其中河北出兵三萬,淮南出兵八萬,再從青徐地區征調兩萬人。“
“豫州出兩萬人,荊州出五萬人。”
伐吳之戰,畢竟是以水戰為主。
所以主力還是從淮南與荊州調。
河北軍、河南軍、青徐軍更多是打輔助。
而關中軍由于要防備曹魏,所以不敢調動。
必須得留在那里拱衛京畿。
可饒是如此,二十萬大軍,依然是一場耗費巨大的征程。
就在李翊話方一落下,麋竺便執笏出列,寬大的朝服袖口隨著他的動作微微顫動。
“陛下,臣有本奏。”
麋竺聲音沉穩卻透著凝重。
“首相所言二十萬大軍,按制需配四十萬民夫轉運糧草。”
“以當前國庫所儲,恐難支應如此浩大之役。”
殿中頓時一片嘩然。
劉備眉頭微蹙:
“子仲可詳細道來。”
麋竺展開手中賬冊,指尖在密密麻麻的數字間游走。
“按每人日食五升計,二十萬大軍日耗糧萬石。”
“若加上民夫,則日耗三萬石。”
“遠征江東,往返至少半年,需糧五百四十萬石。”
“而當前各地官倉存糧合計不過四百萬石,尚有百萬缺口。”
唔……
饒是已經有了心理準備,可當聽到伐吳所需的糧草后,劉備還是忍不住暗自咋舌。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二十萬人吃馬喂的正規軍,其所耗費的糧草那必然是一個天文數字。
這主要還是因為古代的糧食,不能夠長期保存。
又沒有超長保質期的罐頭類食品。
麋竺頓了頓,抬眼望向李翊。
“且四十萬民夫非小數,去歲青徐大旱。”
“荊州又是新附不久,若強行征調,恐傷農事根本。”
“依臣估算,即便即刻著手,也需到來年開春方能備齊。”
李翊不慌不忙,說道:
“子仲所慮極是。”
“然正因如此,春季出兵反得天時。”
他轉向劉備,“陛下明鑒,江東春汛未至。”
“江水尚淺,利于我軍舟師行動。”
“且春耕未始,民力可盡數征調,不至耽誤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