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中盡述吳王私通東吳之事。
諸葛瑾擔心將來禍及家族,
尤其是自己的弟弟,未來極有可能接班陳登擔任第三任內閣首相的諸葛亮。
他現在可是在關中領兵,熬資歷,攢軍功。
一旦他們家族在江南出了問題,留下政治污點。
那么將來肯定會影響諸葛亮的仕途,畢竟政審就很難過。
而諸葛亮又是最有希望壯大諸葛家族,實現諸葛家族偉大復興的人。
所以諸葛瑾必須想辦法給自己,給自己的弟弟留條后路。
當然,舉報給朝廷是不可能的。
那等于是自己暴自己的雷。
還是寫信給兒子吧。
越國都城,諸葛恪接到家書。
展開閱覽,是一封【密函】
寫著“諸葛瑾致子恪親啟”。
諸葛恪展開覽閱,只見其書略曰:
“恪兒如晤:”
“父夜觀星象,見紫微晦暗,客星犯斗牛之分,心甚憂之。”
“近觀朝中異動,不得不密書相告。”
“吳王潛通夷州,以海舶三十艘載絲帛鹽鐵,易珠璣犀象于孫權。”
“更私鑄東夷王金印,使太常張祎齋節往賜。”
“此事竟瞞朝廷,截留貢賦以為資用。”
“為父屢諫曰:‘昔公孫述僭號于蜀,光武震怒而討之,今私封亡國之君,豈非授柄于洛陽’。”
“王竟斥曰:‘江東事當自決,何須北廷置喙!’”
“家中二叔在關中領兵,三叔諸葛誕在朝中為郎,我族枝葉遍及全國。”
“倘吳王事敗,必禍及諸葛氏。”
“昔審配族滅于鄴城,荀彧絕嗣于成都,皆因牽涉宗室之爭。”
“吾已密遣家僮十二人至荊州別業,藏金帛于夾壁,置舟楫于云夢澤。”
“爾在越國為騎都尉,當陰結善緣,勿顯與吳親。”
“可多與交趾士燮往來,彼統攝嶺南,朝廷亦忌憚三分。”
“若事急,可托言巡邊,循漓水入蒼梧。”
“家中《孫子兵法》第十三卷內,藏有東海諸島海圖。”
“其間有田可耕,有港可泊。”
“臨書涕零,惟愿天佑諸葛。”
“慎之密之,閱即焚之。”
“父瑾字。”
諸葛恪覽畢,大驚失色。
他在房中踱步良久,終決定尋好友散騎侍郎陳泰商議。
“……玄伯,此事關重大。”
“該如何是好?”
諸葛恪將密信示于陳泰,憂心忡忡。
陳泰閱信后,面色凝重:
“元遜,此事非同小可。”
“依我之見,當立即稟報越王殿下。”
諸葛恪猶豫道:
“吾父尚在吳國為相,越王與吳王素來不睦。”
“若殿下借此發難,恐殃及家父。”
陳泰正色道:
“越王殿下品性,你我最是清楚。”
“殿下雖與吳王不睦,卻非落井下石之人。”
“若待事發被動,不如主動稟明,或可保全令尊。”
二人相視良久,諸葛恪終下決心:
“也罷,便依玄伯之言。”
越王府中,劉理正在批閱奏章。
見二人求見,便放下筆毫:
“元遜、玄伯此時來訪,所為何事?”
諸葛恪跪地呈上密信:
“臣得家書,事關重大。”
“不敢隱瞞,特來稟報殿下。”
劉理展信細讀,面色漸沉。
良久,他輕嘆一聲:
“王兄此舉,實是糊涂。”
隨即對二人道:
“此信暫存本王處,你等勿要聲張,就當不知此事。”
諸葛恪擔憂道:
“殿下,家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