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刻甚至就連城中普通人都能聽到天空上傳來的那陣呼嘯聲。
霎時間,青煙開始潰散,情勢急轉直下。
“壞了!!”
茶樓上,有一位拉二胡的老人看著這一幕心頭也是懸了起來。
這老人年紀雖大,滿手的繭子,頭上帶著一頂小帽,察覺到頭頂情形突變,不由得攥緊了手上的二胡。
除了這位老人之外,遠處涼亭里,也不乏有人說道:“不好,儺門這是要落入下風了。”
“怎么會這樣,不是說,儺門有三十六位神靈,怎么還打不過一個邪神”
涼亭四周還有不少江湖人,他們看不見具體的情況,聽到此話立刻忍不住的詢問起來。
這時有人解釋道:“儺戲有正八出和外八出的說法,另有正本戲、儺堂小戲、外臺戲三類目,雖是驅邪避魔的手段,可眼下還只是外臺戲,儺門尚未開壇,能有這般神效已經是到了極限了。”
正本戲是儺戲的核心,屬于法事,有固定的曲目,如《仙姑降世》《鐘馗捉鬼》《發五猖》等,情節簡單,多唱巫腔。
所演出曲目則要經過發功曹、扎寨、請神、安位、出土地、點雄發猖、姜女團圓、勾愿送神等八大法事。
需要有開儺壇、開洞、閉壇三個步調,看似簡單其實還是挺復雜的,不亞于道家的羅天大醮。
儺堂小戲,就屬于比較輕松一些,世俗及娛樂成分較重,常在法事程序中的“唱戲“部分演出,表演有一定的程序,唱腔有一定的板式變化,相對來說沒那么嚴苛,但同樣屬于法事類,只是更偏向給一些富紳大戶家里做法。
第三類就是目前的外臺戲,這類劇目戲曲化程度較高,大部分老百姓都能接觸,接地氣,獨屬儺戲的劇目就比較少,法事效果最差,現如今這般,還多是仰仗儺門信徒的香火之力。
此人的說法勉強算是一種解釋,但只能糊弄糊弄外行,糊弄不了那些走南闖北的跑腿的。說白了,就是儺門三十六神并非是正神,他們不敢親自下場去和蝗神硬碰硬,所以選擇用外臺戲,靠的是用民眾的香火之力來抗,一旦失敗,儺門也好有一個回旋余地,更是能試探出這位蝗神的深淺。
只是儺門這樣做,勢必會讓那些百姓成為犧牲品,縱然成功阻擋下蝗神,宛城這次的百姓怕是都要憑空生出一場大病,就怕那些體質差點的,估計當場就要被送走。
若是敗了,那就更麻煩了。
只是這些話,懂的人不敢說,說出來怕是要引發騷亂,還要引起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咚咚咚……”
街道上跳儺的戲者,已經開始口吐白沫,詭異的面具的舞姿。
街道上眾人見到這一幕,非但沒有感到恐懼,反而更加虔誠,大把大把香燭丟入香爐內,一時只見香爐里冒起滾滾煙火,好似烽火臺上的狼煙直沖天際。
“轟隆隆……”
天空上黃云滾滾,青煙沖銷,在肖染眼中,那位蝗神可謂是所向披靡,彈指間便是開山辟地,洞穿虛無,將三十六神之中幾位當場打散。
“噗!!”
在幾位鬼神被打散的同時,隊伍里跳儺的戲者全身骨頭喀喀的作響,面具下鮮血如柱,身子往地上一倒,人和爛泥沒什么區別。
緊跟著蝗神不斷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