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日子,林蕭幾乎是泡在了這個新成立的,高度保密的武器作坊里。
他親自挑選了幾個手藝最精湛、心思最縝密、而且絕對可靠的工匠,包括鐵匠、木匠和幾個擅長精細活計的年輕人。
第一步,就是將合格的鋼管截成合適的長度,作為槍管。
林蕭要求極高,槍管必須筆直,內壁要盡可能光滑,以減少發射時的阻力。
在槍管的尾部,還需要精確地鉆出一個小孔——火門,這是點燃槍膛內火藥的關鍵。
接下來是制作槍托。林蕭選用了質地堅硬、紋理細密的核桃木,親自畫出圖樣。
木匠們小心翼翼地按照圖紙進行切割、刨削、打磨,不僅要做出符合人體抓握的舒適形狀,更要在槍托上精確地挖出容納槍管和擊發裝置的凹槽。
這需要極高的契合度,差之毫厘,都可能影響武器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最復雜、最核心的部分,無疑是擊發裝置的制作。
林蕭拿出了早就繪制好的圖紙,上面分解著一個個奇巧的零件:
彎曲如鵝頸,頂端夾著燧石的擊砧(也叫擊錘);帶有粗糙摩擦面的傳火孔蓋(也叫火鐮);下方盛放引火藥的火藥池;還有內部精密的彈簧、阻鐵和扳機……
這些零件都不大,但每一個都需要用上好的鋼材,經過鐵匠千錘百煉,再由精細工匠一點點銼磨、鉆孔、淬火,保證其硬度、韌性和尺寸的絕對精確。
工匠們從未見過如此精巧復雜的設計,一個個瞪大了眼睛,圍著圖紙反復琢磨。
林蕭耐心地給他們講解每個部件的功能和運作原理,親自示范關鍵部位的加工要點。
“這個彈簧的力度要恰到好處,既要能有力地帶動擊砧,又不能太硬,導致扳機扣不動。”
“火鐮的角度和粗糙面很關鍵,要保證燧石每次撞擊都能產生足夠多的火花。”
“阻鐵和扳機的配合要靈敏,輕輕一扣,就能釋放擊砧。”
整個作坊里,銼刀摩擦金屬的“唰唰”聲、小錘敲擊的“叮當”聲、還有林蕭不時指點的聲音交織在一起。
每個人都屏息凝神,全神貫注,生怕自己手里的活計出了差錯,耽誤了這“劃時代武器”的誕生。
又過了十數日。
當最后一個零件被小心翼翼地安裝到位,經過反復調試,確認所有部件都能流暢運作后,大周朝第一把燧發槍,終于在林蕭和工匠們的手中誕生了!
它靜靜地躺在工作臺上,深色的核桃木槍托泛著溫潤的光澤,冰冷的鋼制槍管和擊發結構則透著一股肅殺之氣。
“蕭哥……這就是……槍?”張富安伸出手,想摸又不敢摸,生怕碰壞了。
林蕭拿起燧發槍,掂量了一下,滿意地點點頭:“對,這就是燧發槍。”
光有槍還不行,還得有彈藥。
林蕭又帶著人開始制作子彈。
他讓人取來之前煉鋼剩下的鉛錠,架起坩堝,將鉛塊熔化成銀白色的液體。
然后,拿出他早就設計好的子彈模具——兩個半球形的凹槽合在一起,中間留有小孔。
將滾燙的鉛液小心地倒入模具,冷卻后打開,一顆顆圓滾滾、亮晶晶的鉛彈就成型了。
接著是制作定裝紙殼彈。工匠們按照林蕭的要求,用堅韌的紙張卷成小紙筒,一端封死。
然后,用特制的小勺,精確地量取一份細粒化的黑火藥倒入紙筒,再將一顆鉛彈塞進去,最后將紙筒的另一端也封好,用細麻線扎緊。
這樣一來,每一發子彈都包含了定量的火藥和一顆彈丸。
使用時,射手只需用牙齒咬開紙筒尾部,將少量火藥倒在火藥池作為引火藥,再將剩余的火藥和連著紙殼的鉛彈一同用通條塞入槍管即可。
這比起分開裝填火藥和彈丸,無疑大大提高了裝填速度。
一切準備就緒。
林蕭決定立刻進行試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