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不是吵架,而是探討一個小問題。
《英雄》這部片子,用的是《羅生門》的敘事手段。
這手段的特質就是:一個故事要講述多次。
那么,這個多次要如何區分呢?
黑澤明那個時候拍的是黑白片。
而張一謀就取了個巧。
顏色!
《英雄》是一個故事,講三遍。
而這三遍,每一遍的顏色都是不同的。
第一遍講述,以紅色為主。
第二遍:青色。
第三遍:白色。
這三種顏色,都有其代表的意義,也就是潛臺詞。
可在馬尋看來……光是用顏色還不夠!
“我覺得應該加上一些字幕。”
馬尋的這個說法,讓張一謀嗤之以鼻。
“加上字幕,藝術成分立馬就低了好多呀!”
張一謀這個說法其實沒問題。
咱們拍電影,特別是知名導演,能不加字幕就不加字幕。
在鏡頭切換,時空變化這種環節里,不加字幕,這是一種高逼格的體現。
簡言之:我不加字幕,就讓觀眾看懂了,我牛逼!
可馬尋心里清清楚楚。
就這部《英雄》為什么會有許多人罵?
其實只要簡單看看許多罵里面的內容就不難發現:大量的觀眾并沒有看懂嘛。
那么,為什么沒看懂?
還不是因為這一個故事講三遍,許多觀眾會覺得亂七八糟!
不是所有的觀眾都看過《羅生門》的,甚至可以說,大部分國內觀眾根本不知道《羅生門》是什么。
于是,你張一謀不加字幕,不給觀眾提醒一下,那觀眾會覺得,你是一個故事重復拍,你忽悠我們錢呢!
但實際上,這部《英雄》的故事是很清晰的。
張一謀用的這三個顏色,都有代表意義。
紅色,當時趙國被滅,趙人的不屈,在紅色中得以彰顯。
青色,比較平和,這實際上是領悟道理。
白色,殘劍最后以死明志,飛雪殉情,二人死在一起。
以白衣襯鮮血,彰顯其志。
該說不說的,老謀子這個設計是很出色的。
但是!
普通觀眾不一定能理解。
馬尋這也不是在噴觀眾不懂,他真沒有這個意思。
事實上,我們國內觀眾的鑒賞能力還是很強的。
可就當下這個情況,我們如果把故事講的更清晰一些,配上一些字幕,這不是有益于觀眾理解嘛。
也就是能爭取到更多的觀眾!
賣更高的票房!
不過,老謀子說的理由也有道理。
從一個導演的角度來看,加字幕了,說明他水平不足。
那么,怎么辦?
馬尋早就想好了一招。
“張老師,咱們搞個點映如何?”
“點映?”
張一謀有些懵,這點映能解決什么問題?
馬尋笑了,“就是說,一邊是沒有字幕的,一邊是有字幕,咱們來看看影迷給出的反饋,你看怎么樣?”
懂了!
做個實驗。
張一謀不禁也有些佩服馬尋,他的怪招是真多。
“那好!就做個點映!看看影迷到底喜歡哪種形式的《英雄》!”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